☆最新提示☆ ◇300491 通合科技 更新日期:2025-04-07◇
★本栏包括【1.最新提醒】【2.最新报道】【3.最新异动】【4.最新运作】
【1.最新简要】 ★2025年一季报将于2025年04月29日披露
┌─────────┬────┬────┬────┬────┬────┐
|★最新主要指标★ |24-09-30|24-06-30|24-03-31|23-12-31|23-09-30|
|每股收益(元) | 0.1200| 0.1200| 0.0400| 0.5900| 0.3800|
|每股净资产(元) | 6.4703| 6.5716| 6.4815| 6.4161| 6.1890|
|净资产收益率(%) | 1.8600| 1.7900| 0.6900| 9.6900| 6.3800|
|总股本(亿股) | 1.7474| 1.7404| 1.7404| 1.7404| 1.7404|
|实际流通A股(亿股) | 1.5511| 1.5441| 1.5441| 1.5441| 1.5441|
|限售流通A股(亿股) | 0.1963| 0.1963| 0.1963| 0.1963| 0.1963|
├─────────┴────┴────┴────┴────┴────┤
|★最新分红扩股和未来事项: |
|【分红】2024年半年度 |
|【分红】2023年度 股权登记日:2024-07-15 除权除息日:2024-07-16 |
|【分红】2023年半年度 |
|【增发】2023年拟非发行的股票数量为5221.2374万股(预案) |
|【增发】2021年(实施) |
├──────────────────────────────────┤
|★特别提醒: |
|★2025年一季报将于2025年04月29日披露 |
├──────────────────────────────────┤
|2024-09-30每股资本公积:3.50 主营收入(万元):73667.66 同比增:22.52% |
|2024-09-30每股未分利润:1.76 净利润(万元):2089.78 同比减:-68.54% |
└──────────────────────────────────┘
近五年每股收益对比:
┌──────┬──────┬──────┬──────┬──────┐
| 年度 | 年度 | 三季 | 中期 | 一季 |
├──────┼──────┼──────┼──────┼──────┤
|2024 | --| 0.1200| 0.1200| 0.0400|
├──────┼──────┼──────┼──────┼──────┤
|2023 | 0.5900| 0.3800| 0.2100| 0.0900|
├──────┼──────┼──────┼──────┼──────┤
|2022 | 0.2600| 0.1100| 0.0100| -0.0500|
├──────┼──────┼──────┼──────┼──────┤
|2021 | 0.2000| 0.0400| 0.0300| -0.0200|
├──────┼──────┼──────┼──────┼──────┤
|2020 | 0.2600| 0.0400| -0.0800| -0.1060|
└──────┴──────┴──────┴──────┴──────┘
【2.最新报道】
【2025-04-03】解构中国充电模块产业:2025年需求突破300万台,全防护/液冷/V
2G技术重构行业格局
2024年,我国已建成充电桩1281.8万个,形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网络,15分钟充电
80%的快充技术实现量产应用。据中国充电联盟预测,2025年,中国公共充电桩数
量预计新增103.8万台,总保有量达461.7万台,其中公共直流快充桩占比将提升至
42%以上,呈加速发展态势。
作为充电系统中的核心组件,电动汽车充电模块在政策和市场的指引及上下游行业
技术更新的驱动下,始终朝着高功率、高效率、高频化、小型化、智能化、宽电压
范围等方面持续进步。
本报告从市场现状、竞争格局、技术趋势等维度展开分析,结合头部企业的战略布
局,揭示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与机遇。
一、市场现状:规模扩张与技术迭代并行
充电模块(Charging Module)是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中的核心电力电子部件,承载
着将电网交流电(AC)转换为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直流电(DC)的核心功能,并实现
电压、电流的精准调控。作为充电桩的“心脏”,充电模块的性能直接决定充电效
率、设备可靠性及用户体验,占充电桩硬件成本的50%左右。
下游市场的持续繁荣为充电模块行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增长空间。2025年,中国充电
模块市场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车桩比优化至2:1的背景下,将呈现爆发式
增长。
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充电模块市场将攀升至9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近40%。驱动
因素包括:
政策支持:中国新基建政策持续加码,各国加速燃油车禁售计划(如挪威2025年、
德国2030年),倒逼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中国2024年渗透率近50%)。
技术迭代:从早期15kW模块向40kW及以上大功率演进,液冷散热、宽电压(覆盖50
—1000V)、智能化、高效率成为主流方向;随着微电网的快速发展,V2G双向充放
电也将成为主流。
市场需求:中国车桩比从2022年的2.5:1优化至2024年的2.4:1,距离1:1目标仍有
差距。2025年,公共直流充电桩预计新增52.2万台,推动充电模块需求攀升至300
万台以上。
二、竞争格局:头部品牌主导,集中度提升
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迭代与规模效应占据主导地位,英飞源、优优绿能、特来电占据
市场半壁江山以上:
·英飞源:市占率约29.24%,主攻公共快充与V2G技术,2024年液冷模块出货量超2
万台(市占率90%)。
·优优绿能:市占率约21.65%,外销占比40%,唯一掌握直通风、独立风道、液冷
三大散热技术的企业,模块功率覆盖15-40kW,5年TCO节省1.2万元。
·特来电:市占率约15.13%,业内唯一“模块+设备+平台+运营+运维”全链条布局
企业,自研自产全防护SiC模块;累计模块发货量超200万台(2024年40kW模块出货
30万台),智能运维降低运营商维护成本30%。
·梯队划分:
第一梯队:(英飞源、优优绿能、特来电、通合科技)占据近80%份额,头部效应
显著;
第二梯队:(盛弘股份、永联科技、英可瑞等)聚焦细分市场;
第三梯队:(星源博瑞、凌康等)新秀,主攻区域市场与差异化需求。
从市场格局来看,由于充电模块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只有少数企业掌握了核心技
术和生产工艺,模块厂商数量近年来相对变化不大。未来产业集中度还将进一步提
高,竞争格局日趋明朗。
三、主流品牌产品与技术对比
下表所示为业内主流40kW SiC高效充电模块主要参数对比:
·转换效率:通合科技40kW量产模块效率97.2%,特来电40kW量产模块效率97.17%
,英飞源、优优绿能40kW量产模块效率97%;
·防护散热技术:业内有以下4种常规方式:风冷+三防、风冷+灌胶、液冷和IP65
独立风道,液冷充电模块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英飞源2024年全液冷整桩出货超
1000套,配套40kW液冷模块;液冷模块出货量超20000个,液冷模块市占率达90%以
上;
·智能运维:AI技术广泛应用于模块的智能运维、故障预测和寿命管理,特来电通
过AI混合算法对模块数据进行分析,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并优化运维策略,进一步提
升了模块的可靠性与运维效率。
四、发展趋势:技术突破与场景深化
1、模块功率迭代升级:
功率模块迭代升级正推动充电设施性能提升。当前,40kW模块凭借高性价比和成熟
技术占据2024年市场主导地位,英飞源、特来电等头部企业已实现规模应用,支撑
主流快充站的高效运营。
展望2025年,60kW模块将在重卡和超充领域成为主流,以满足更高的功率需求。同
时,随着比亚迪、极氪等车企推进兆瓦级超充布局,80kW和120kW模块已进入规划
阶段。技术层面,全碳化硅(SiC)材料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功率密度,但120kW模块
的商业化仍需解决散热和成本平衡难题,行业正通过创新设计策略寻求突破。
2、高防护技术百花齐放
户外复杂环境推动充电模块高防护技术革新,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强制风冷模
块方面,早期(2019年前)行业多用三防漆结合点胶工艺,成本低但防护有限;部
分厂家尝试化学镀膜,因工艺复杂未普及。2019—2023年,正面灌胶搭配背面三防
密闭仓成主流,散热与防护平衡,成熟且经济。2024年起,正反面灌胶工艺出现,
防护等级提升,但散热和维修面临挑战。
液冷技术以全封闭设计实现高防护(IP67以上),导热效率高且低噪,但成本较风
冷高30%~50%、运维门槛高,随超充普及逐步放量。独立风道设计通过物理隔离达
IP54以上,但结构复杂,依赖风扇,噪音问题待解。多种技术路线的发展,正持续
提升充电桩电源模块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3、V2G与车网互动
V2G技术的应用使电动汽车成为分布式移动储能单元,减轻电网压力,实现削峰填
谷,并为用户带来收益。双向AC/DC模块作为核心电能转换单元,是充电模块的关
键演化方向。英飞源在国网/南网V2G市占率超80%,特来电累计发货V2G模块3000余
台,支持全国700余座光储充放示范场站建设,优优绿能推出储充一体化方案,支
持削峰填谷与电网调频。
近期(2023-2025),V2G以光储充放一体化场站为核心,验证商业模式,如特来电
场站通过光伏优先消纳、储能调频、V2G填谷,实现80%以上绿电利用率。中期(20
25-2030),V2G驻地化设备普及,形成虚拟电厂聚合能力,如优优绿能支持家庭光
伏+V2G,降低家庭用电成本。远期(2030+),构网型V2G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细
胞单元”,通过虚拟同步机(VSG)技术提供电网支撑,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
元可为局部电网提供紧急电源,实现黑启动能力,并通过聚合商(如特来电、星星
充电、国家电网)参与电力市场,重构能源供需格局。
4、智能运维与AI混合模型
充电模块的智能运维、故障与寿命预测以及AI混合模型的应用正在推动行业技术革
新。智能运维通过AI健康监测系统和模块级数据挖掘,实现对充电模块的实时监控
和管理。例如,特来电智能运维、故障自修复功能,帮助运营商降低运维成本30%
并提升模块可靠性,星源博锐的智能运维系统可实现模块寿命预测、故障预警、电
网监测和环境感知等功能。
基于AI算法和大数据模型,充电模块的寿命预测、故障预警和远程诊断成为可能。
AI混合模型结合电化学和机器学习技术,通过海量数据迭代优化算法,精准预测模
块的健康状态和剩余寿命,并通过云平台实现远程运维,不仅提升了充电模块的运
维效率,还为模块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5、兆瓦级超充初现端倪
随着汽车动力电池及三电技术的持续进步,800V高压平台车型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
段,如比亚迪、小鹏等车企纷纷推出适配车型。为满足这些车型的充电需求,充电
模块的输出电压已扩展至1000V,宽电压范围(50—1000V)成为行业主流,有效解
决了多车型兼容难题。未来,随着更大功率充电需求的增长,最高电压等级有望拓
宽至1500V平台,但这一目标仍需突破材料、成本和生态协同等瓶颈。
兆瓦级超充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比亚迪等企业已宣布新
一代高端车型将支持兆瓦级充电技术,而国内充电桩龙头企业特来电也已构建覆盖
乘用车、商用车全场景的兆瓦级充电网络。这一趋势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为充电
模块市场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总结
突破永远是产业变革的第一推动力,充电模块作为连接电网与新能源汽车的“能量
枢纽”,其技术突破正在重构充电效率与用户体验。2025年充电模块行业正经历从
政策驱动到需求拉动的转型,呈现“技术主导、场景分化”特征,特来电、英飞源
、优优绿能等头部企业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抢占市场,海外高毛利空间推动国产模
块加速出海。液冷、V2G与智能化成为竞争分水岭,企业需在技术迭代与生态合作
中寻找平衡点,用户需根据场景需求、认证标准及长期成本综合决策,把握技术升
级的行业红利。
【3.最新异动】
┌──────┬───────────┬───────┬───────┐
| 异动时间 | 2023-04-26 | 成交量(万股) | 2188.788 |
├──────┼───────────┼───────┼───────┤
| 异动类型 | 有价格涨跌幅限制 |成交金额(万元)| 47412.799 |
├──────┴───────────┴───────┴───────┤
| 卖出金额排名前5名营业部 |
├──────────────────┬───────┬───────┤
| 营业部名称 | 买入金额(元) | 卖出金额(元) |
├──────────────────┼───────┼───────┤
|机构专用 | 16546417.00| 13399209.00|
|机构专用 | 10806475.00| 6030156.00|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 9353674.00| 5689717.00|
|机构专用 | 3369108.00| 6163321.00|
|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 | 948502.00| 5465674.00|
├──────────────────┴───────┴───────┤
| 买入金额排名前5名营业部 |
├──────────────────┬───────┬───────┤
| 营业部名称 | 买入金额(元) | 卖出金额(元) |
├──────────────────┼───────┼───────┤
|机构专用 | 16546417.00| 13399209.00|
|机构专用 | 12199828.00| 1213710.00|
|机构专用 | 10806475.00| 6030156.00|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东三环中路证| 10498757.00| 54092.00|
|券营业部 | | |
|机构专用 | 9632086.00| 1535343.00|
└──────────────────┴───────┴───────┘
【4.最新运作】
【公告日期】2023-03-17【类别】关联交易
【简介】2023年2月24日,石家庄通合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召开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收购控股子公司少数股权暨
关联交易的议案》,同意公司与石家庄尚速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石家庄尚
灿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交易对方”)签订《关于河北通合新能
源科技有限公司之股权转让协议》,公司以自有资金66万元收购石家庄尚速科技合
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的河北通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合新能源
”、“交易标的”或“标的公司”)16.5%股权;以自有资金69万元收购石家庄尚
灿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的通合新能源16.5%股权(上述交易对方合计持
有的通合新能源33%股权以下简称为“交易标的”或“标的股权”)。本次交易前
,公司持有通合新能源的股权比例为67%,通合新能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本次交
易完成后,公司持有通合新能源的股权比例变更为100%,通合新能源成为公司全资
子公司。
免责声明:本信息由本站提供,仅供参考,本站力求
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
准,本站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个人对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本站不担保服
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
错发生都不作担保。本站对在本站上得到的任何信息服务或交易进程不作担保。
本站提供的包括本站理财的所有文章,数据,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用户查看
或依据这些内容所进行的任何行为造成的风险和结果自行负责,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