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 北京板块 中特估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MSCI中国 证金持股 沪股通 上证180_ 融资融券 预盈预增 机构重仓 中字头 HS300_ 央企改革 航母概念 2025规划 一带一路 国企改革 海工装备 风能 军工
资产经营;投资管理;舰船、舰船配套产品、海洋工程及装备、能源装备、交通装备、环保装备和机械电子设备的设计、研制、生产、修理、改装、租赁、销售;进出口业务。
中国重工为领先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等五大业务板块。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船舶工业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产业,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过去几年,船舶市场在海运贸易结构巨变、绿色转型加速、国际规则逐步清晰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迎来新发展。展望未来,短期新造船市场调整风险逐步加大,但中长期来看,受到中国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海运贸易结构调整、行业绿色转型加速等因素支撑,全球新造船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海洋防务装备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2023 年,我国国防预算同比增长 7.2%,保持稳健增长,为国内军工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政治与安全局势复杂多变,多国或以此为契机加大海洋防务投入,也给军贸业务发展带来机遇。中国船舶集团经济研究中心预测,2023年全球新船年均需求约 7100 万载重吨。不过,中长期来看,为实现国际海事组织(IMO)温室气体初步战略目标,全球新老船舶更替速度将会加快,船舶市场正在加快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高端市场份额提升仍有较大潜力;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推进建设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都将为船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需要注意的是,全球船企手持订单量饱满、首制船比例高、国际形势对供应链纳期带来较多不确定性,叠加原材料、船舶配套价格波动,以及行业用工难、用工贵等问题,船企生产管理和成本管控也面临考验。
公司为我国海军防务装备的主要研制和供应商。长期以来公司坚持“以军为本”的发展理念,履行保军强军首责,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研制出技术性能先进的防务装备,有力支撑我国海军装备建设。公司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施、人才优势,不断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军工产业做强做优做大,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提供一流装备。
公司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积累了大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是引领行业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深化科技战略研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培养,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积极落实国家支持的科研项目。同时,公司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形成多渠道的研发投入体系,构建了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科技优势不断巩固,在多个领域拥有优势产品与核心技术,科技成为引领公司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使用,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集聚了大批具有战略眼光、全球视野、洞悉行业的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经营管理队伍、科技研发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公司人才队伍中包含两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以及其他技术专家、技能专家等高级人才。在人才机制方面,公司持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扎实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活力,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用人机制,培养了一支极具经验和战斗力的员工队伍。
2017年10月27日公告,公司拟向中国信达等八名交易对方非公开发行379,989.6135万股,作价2,196,339.97万元,收购大船重工42.99%股权和武船重工36.15%股权,定增价格5.78元/股。本次交易完成后,大船重工和武船重工将成为中国重工的全资子公司。
2016年6月3日公告称,公司拟启动实施公司全资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与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山船重工”)的整合,拟将公司持有的山船重工100%股权划转给大船集团,山船重工成为大船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一是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升军工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大船集团的军工优势,统筹利用山船重工设施资源,为大船集团进一步承接更多的海军大型主力战舰及军辅船提供能力保障,带动山船重工“民参军”。二是统筹优势资源,强化业务协同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大船集团在造船和海工领域、山船重工在修船领域的技术品牌优势,统筹两家公司优势产业方向,加强优势业务的协同能力,迅速形成合力,共同开拓市场和新领域,在军品、民船、海工、修拆船、装备制造等五大主导业务领域灵活接单,利于山船重工扭亏脱困。三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去产能”,两家公司整合后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等情况逐步适当消减民船产能。
2016年,公司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通过内部整合及改革重组主动削减过剩产能,打好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攻坚战,扭转了业绩亏损局面,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0.64亿元,同比下降12.95%;实现利润总额10.94亿元,上年同期为-29.31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98亿元,与上年同期的-26.21亿元相比实现扭亏为盈;基本每股收益0.038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3%。
在船舶制造及修理改装领域,公司开建及交付了多艘化学品/成品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超大型油轮(VLCC)、矿砂船(VLOC)等,其中多艘船舶为首制船或刷新单船吨位新纪录,进一步巩固了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子公司北船重工联合高等院校研制的精海系列无人艇获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我国自主研发无人智能测量艇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填补了空白;大船集团船舶分段制造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大船集团智能制造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大船集团也因此成为国内首家拥有数字化车间的造船企业;修理改装业务取得新突破,高端改装与海外业务比重保持高位。
2016年,公司舰船装备业务接单量有所下降,新接订单59.06亿元,同比降低16.66%;手持订单28.47亿元,同比降低7.14%。公司通过发挥设计优势,大力发展高端船舶动力系统关键配套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市场竞争力。报告期内,承接了扬子江船厂12条11800箱船的螺旋桨订单,并在40万吨VLOC的项目竞争中取得全部30条螺旋桨订单;在开发调距桨成套市场,实现与RR公司合作进行36500吨散货船总装供货;在科研方面,半组合式合金钢船用低速机曲轴取得两项发明专利和三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陆续通过船级社、MAN公司的技术认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中海油签订协议,联合研制国内首创的冰区两栖救生艇及其收放装置。
公司依托较高的研发制造能力,充分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拓展业务领域。交付世界首座多功能自升式生活平台;签订多艘/座自助升航式服务平台、海工船、近海工作船等高端海工产品建造合同;全球规模最大的亚马尔极地LNG项目首批核心工艺模块交付俄罗斯客户;3艘世界先进的科考船先后交付国家海洋局船队;开工建造多艘拖网渔船、国际首例半潜式全自动三文鱼养殖设备等。
2013年9月,公司拟以3.84元/股的价格向包括大船集团和武昌造船集团在内的不超过十名对象非公开发行不超22.08亿股,其中大船集团和武昌造船集团承诺拟分别认购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总量的10%。本次非公开发行拟募集资金不超过84.8亿元,其中32.75亿元用于收购大船集团、武船集团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及资产,在军工资产中,包括超大型水面舰船、大中型水面舰船、常规潜艇、大型登陆舰等军工重大装备总装的生产设计及总装业务及资产;26.61亿元用于6个军工装备项目和7个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改造项目;另外不超过25.4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通过此次定向增发,将会推进公司产业结构优化,未来军工军贸收入占比预计将大幅提升到20%以上,从而最终形成以军品为核心,包含军品业务、海洋经济业务、能源交通装备及科技产业、民船制造及修理改装业务、舰船装备业务五大产业布局。
2015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13 家子公司将其分别持有的中船重工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合计18.44%的股权,转让给公司,交易总额为56,549.81万元,转让完成后,下属子公司不再持有中船重工财务公司股权。2015年底,公司收到上述股权转让价款和财务公司2014年度现金分红款。相关投资收益已计入公司2015年度利润总额。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船舶制造企业之一。2015年,大船重工完成对大连大洋船舶工程公司100%股权的收购事项,大洋船厂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2015年1-12月,大船重工实现净利润6.45亿元,同比减少65.19%,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为:船舶行业整体市场环境影响,公司前期承接的低价订单达到收入确认节点,同时,公司当年实际收到的船舶融资保理利息收入金额较2014年度大幅减少所致。
2017年12月18日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整体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改制后名称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
2018年8月8日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中船重工及其一致行动人于8月8日增持公司股份2416.0694万股,增持均价为4.08元/股,并计划自公告披露之日起6个月内,继续择机增持公司股份,增持总金额1-5亿元(含本次已增持金额)。
2018年10月11日公告,在此前一轮增持计划已实施完毕的前提下,公司控股股东中船重工计划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6个月内,继续择机增持公司股份,增持总金额1-5亿元人民币。自2018年8月8日至2018年10月11日期间,中船重工累计增持公司0.5341%股份,增持均价为4.083元/股,累计增持金额4.99亿元,上述增持计划已实施完毕。
2018年12月10日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中船重工于2018年12月10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自有资金增持公司股份5,50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240%,增持均价为4.229元/股,对应增持金额23,258,810.00元。中船重工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6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继续择机增持公司股份,增持总金额1亿-5亿元人民币(含本次已增持金额)。
2018年12月19日公告,为避免海工业务持续低迷对公司整体效益的负面影响,中国重工拟向控股股东中船重工集团出售中国重工下属涉及海工业务的子公司山造重工53.01%股权和青岛武船67%股权。山造重工53.01%的股权价值根据资产评估报告确定为-77,437.86万元,标的股权将以零对价转让予中船重工集团;青岛武船67%的股权价值根据资产评估报告确定为-41,444.32万元,标的股权将以零对价转让予中船重工集团。本次公司拟转让两家标的公司股权,将终止标的公司海工业务持续亏损对公司效益的影响,有利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
2019年4月4日公告,公司拟以11.34亿元,收购控股股东中船重工集团持有的中船重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100%股权。此次交易将小幅提升公司净资产收益率。青岛轨道主要从事隧道掘进机、轨道交通配套装备、机械设备、钢结构设备、船用设备等的设计制造等,由其研发制造的DSUC型双护盾TBM硬岩隧道掘进机,为国内首个应用于城市地铁施工的DSUC型双护盾TBM硬岩掘进机,在国内同类产品研发制造和施工管理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同时,标的公司通过国内外技术合作,积淀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具备研发制造隧道掘进机系列产品及其他轨道交通配套装备的能力。
2019年6月5日公告,自2018年12月10日至2019年6月5日期间,控股股东中船重工累计增持公司股份9281.16万股,占总股本的0.41%,增持均价4.21元/股,累计增持金额3.91亿元。中船重工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1亿-5亿元的增持计划实施完毕。
2019年6月13日公告,公司拟回购股份,回购金额不低于4亿元且不超过6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7.82元/股。公司拟将本次回购的股份全部予以注销以减少公司注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