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我们从全面而丰富的《规划》内容中,选取经济增长、消费、民生等大众关心的话题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规划》对投资和家庭资产配置的指导意义。
本文结构如下:
一、经济目标:“质量”逐步取代“数量”;
二、战略导向:高质量发展的三条跑道;
三、消费升级:四大亮点闪耀全篇;
四、民生保障:户籍、收入、生育皆迎变局;
五、投资主线:低配房产,高配股权。
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经济目标:“质量”逐步取代“数量”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过去五年平稳合理的发展节奏为“十四五”规划的落地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
如今进入“十四五”、步入新发展阶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迎来了新的课题。
1、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
总结《规划》的表述,中国面临的外部新环境主要是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内部突出问题则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外部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IMF预测未来5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将比上一个5年下滑超过1个百分点,可能拖累中国经济未来平均增速超过0.4个百分点;二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尤其是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技术领域的矛盾还会持续,未来中国引进科技创新的环境仍将有所恶化。
内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还不够高效、要素流动还不够自由、经济结构还不够平衡。后文我们将分析,《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是如何来解决这些不平衡和不充分的。
2、量化指标
首先我们来看“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主要目标,透过目标,我们能感受到背后的战略意图和总体思路。
“十四五”时期与“十三五”的经济发展目标中,一个重要变化是不设具体的GDP增速目标。背后有何深意?
首先,十四五规划中的“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并非是完全不设增长目标,一方面,十四五期间各年度视情况提出增长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保证就业,就是经济实现潜在增速的底线。事实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一定水平的持续增长,增速放缓过快,有可能压缩改革空间、削弱防范经济风险的能力、减缓人均收入的增长,因此每年的经济增速仍然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其次,“十四五”期间相对于GDP增速目标,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今后生产率提升和低碳经济等相关指标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高于GDP增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预计也明显高于GDP增速目标,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单位GDP能耗、碳排放等关于绿色生态刚性很强的约束性指标,也是旨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3、政策取向
高质量发展不允许经济运行大幅波动,同时更注重结构。因此《规划》强调财政和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平衡和结构:将跨周期和逆周期结合,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未来货币政策更关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针对性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财政政策更关注梳理关系(中央和地方、直接税与间接税等)和结构化减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