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财经新闻 > 正文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解读

时间:2021-04-23 09:23:09

  消费升级:四大亮点闪耀全篇

  与此前众多政策文件一样,《规划》再度重申了消费的重要性,强调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考虑到我国拥有14亿人口和4亿中产人群,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内需市场,而现阶段国内消费市场整体上的供需还不能完全匹配,低线城市和地区的消费需求尚未得到很好的满足,这意味着国人的消费还有极大的潜力可挖掘,这也是未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抓手。

  在全面促进消费方面,《规划》给出了诸多明确方向,包括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完善城乡消费融合网络等等。我们认为,最大的亮点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信息消费、数字消费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业态展现出了强大的增长动能,诸如直播带货、线上拼团、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在稳定消费市场繁荣、带动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了消费市场的“压舱石”。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仍需要进一步推动新型消费的壮大,以促进消费市场的壮大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叠加线上线下融合进程的全面提速,以及国人新的消费习惯日益养成,未来新型消费将继续为消费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2、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

  当前海外疫情依然严峻,出国旅游人次急剧下滑,很多曾经外流的消费(尤其是奢侈品消费)都转移至国内。如此一来,国内免税政策的放开可谓正当其时,以海南离岛为代表的免税购物区热度持续不减,这对于引导海外消费回流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利好:通过继续积极布局国内免税行业的发展,采取增加免税店数量及免税商品种类、提升免税购物限额等措施,能够精准锁定特定的消费人群并为之提供更为丰富的消费选择,而且不会对全国零售体系及生态造成较大规模的冲击,这种消费“转移”要比一味地“挖掘”本土消费容易得多。

  特别是在市内免税店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无论是购物体验还是运营成本,市内免税店都要优于口岸或离岛免税店。参考占据全球免税市场20%份额的韩国,市内免税店的交易规模占全国免税经济的比重高达80%;而我国虽然市内免税店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意味着进步空间巨大。而今随着免税政策的放宽,我国市内免税市场将有望在购买限额、经营品类、购买资格等多个方面迎来质的提升,前景可期。

  3、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包括个人消费,也包括对于安保、教育等公共服务消费,还具有较强的全球消费资源配置能力和消费创新引领能力。当前,除了从细分领域发力,我们迫切需要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新的平台和载体,加快消费升级及新动能培育,这不仅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辐射带动周围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还能提升城市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武汉、重庆等多地发布支持举措,从优化商品服务供给,到以科技支撑加快业态模式创新、升级消费体验,全方位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推动消费提档升级,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可期,将为我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凝聚创新型人才、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培育全球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4、提振农村消费。

  我国有近6亿农村居民,人口规模庞大,能否充分释放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对于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而言,意义重大。

  虽然近些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正日益释放,农村居民对于服务消费、耐用品消费以及线上消费等多方面需求都在不断提高,但当前农村地区互联网与物流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致使优质供给难以充分触达农村市场。《规划》中提到的“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直击痛点,也为接下来进一步提振农村消费市场指明了方向。

  民生保障:户籍、收入、生育迎变局

  “疫情之后,民生为要”。民生,往小里说关乎到一个家庭的吃穿用住,往大里说则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既是个体的生存问题,又是全局的发展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因如此,《规划》中与民生相关的内容自然篇幅不小,涉及领域亦是颇为广阔,涵盖户籍、收入分配、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对户籍、收入分配和生育三个板块做个简单解读。

  1、先说户籍。

  《规划》提到:

  “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按照我们此前的统计,我国城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共有27个,其中超大城市4个,特大城市10个,I型大城市13个。这便意味着在“十四五”期间,这27个城市的户籍制度将会分别采取“全面放宽”、“完善积分落户、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的态度来加以完善;而其他所有城市都将“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这当中,不乏乌鲁木齐、贵阳、石家庄、福州等省会城市,以及无锡、佛山等“万亿俱乐部”成员。

  此外,“零门槛”落户还有两层积极意义:一则,能够进一步促进市场化改革,使得各地区人口能够自由流动,继而实现全国劳动力资源的更合理配置,尤其是大量处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望转出;二则,有助于广大农民进城务工后,真正实现身份的转变,从而能够在收入增加的同时,享受城市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

  2、再说收入分配。

  虽然我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碍和挑战,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从基尼系数上看,自2000年首次超过警戒线0.4开始,便几乎没有停下升高的步伐, 2018年达到0.468,反映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而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仍属于偏低状况,总理所说的“6亿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就是佐证。按照经济学理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并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中低收入者,收入差距扩大将不可避免地制约消费扩张与升级,进而掣肘“国内大循环”的深入推进。

  此次《规划》中特别提到,“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并在此基础之上,详细给出了具体方案。预计“十四五”期间,国人的收入水平有望更上一层楼,而收入差距也可能进一步缩小。

标签阅读:

上一篇:新闻联播热点解读 4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内容回顾

下一篇:返回列表

财经新闻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