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6: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政府计划在十四五时期推动更多结构性改革以释放增长潜力,尤其是在户籍改革、农村土地改革和国企改革等要素领域。主要措施包括:进一步放宽或取消大城市落户限制,允许更多农村土地直接入市、加快农村宅基地流转,推动国有经济向关键和战略行业聚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全国人大已批准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25年)。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包含哪些重要的宏观主题和政策?
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
新的起点,更多挑战。到2020年,中国已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大部分目标,如城镇化和节能环保等方面。不过,GDP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服务业占GDP比重、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等方面的实际进展略低于目标。GDP和居民收入增长主要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冲击所累,我们预计今年GDP增长将在去年的低基数上大幅反弹。2020年中国人均GDP达10,400美元,较2015年的8,000美元已大幅增加。过去5年,中国在供给侧改革和脱贫攻坚方面亦有重大进展。另一方面,中国未来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尤其是外部环境)也更具挑战。十四五规划强调了全球复苏存在不确定性、地缘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国内创新能力不足、城乡和区域差距扩大、生态环保面临挑战、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问题。此外,人口老龄化、宏观杠杆率高企、科技行业受限、部分领域效率低下,这些因素仍将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政府计划重点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扩大内需和就业,以释放增长潜力,并不断促进创新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增加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相关投资,持续优化经济结构,以2060年“碳中和”为目标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并没有为未来五年设定具体的平均经济增速目标,各年度目标将视情况而定,但规划提出要保持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我们预计2021-2025年中国GDP平均实际增速会在5%以上。规划明确了一些其他重要目标,包括: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到2025年城镇化率再提高4-5个百分点至65%;单位GDP能耗和CO2排放量继续大幅降低;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等。
值得关注的重要宏观主题
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进一步扩大消费内需。未来5年“双循环”发展战略将立足于扩大内需,同时也会坚持外开放。我们预计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未来5年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消费增长的主要引擎,到2025年中国整体消费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加约4万亿美元。促进消费的措施也贯穿在十四五规划的多个章节中。
提升居民收入和信心:通过健全就业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扩大政府对劳动密集型服务的购买规模,以及提高企业职业培训补贴等措施,支持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包括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计划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4个百分点至95%),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以及进一步放宽或取消大城市的落户限制,从而增强消费信心和意愿。
消费供给、需求和流通: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特别是对农村地区);降低民企和外企的准入门槛,尤其是在互联网、电信、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领域;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包括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以及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等;取消部分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包括汽车交易和购买限制等);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完善节假日制度,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