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收益率上行空间及对中国的影响
中泰固收分析师肖雨认为,短期内推动美债收益率上行的各种超预期因素已经充分释放,预计上升趋势不变但速度可能趋缓。基于此前提及的三因素分析框架,在美联储不上调政策利率或削减QE的前提下,维持年内10Y美债利率难以明显突破2%的判断。
美联储现阶段不干预债市,并不代表不关心美债收益率持续飙升的影响。美债利率大幅上行会增加债务付息压力,不利于拜登政府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和后续大规模基建计划的实施。平衡通胀与就业双目标下,美国劳动力市场离完全恢复还有较大距离,美联储采取扭曲操作(OT)等手段压制长债利率的可能性上升。因此,下一个政策观察窗口或在1.8%-1.9%,一是由于疫情发生前美债收益率保持在这一水平,二是2011年9月美联储实施扭曲操作政策时收益率在1.9%左右。
陈兴认为,美联储政策空间尚存。延期SLR豁免政策、扭曲操作(OT)和收益率曲线控制(YCC)都能够对美债收益率上行形成一定程度的约束,如果金融市场动荡引发的风险过大,美联储当前并非无计可施。
至于对中国的影响,肖雨强调,在本轮经济和通胀逐渐复苏过程中,中国无论货币政策调整还是利率走势都明显领先美国。从短端利率看,DR007中枢已经从去年4月份1.5%的低点回升至2.2%附近,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0至0.25%之间。从长端利率看,我国10年期中债收益率也从2.48%上升至目前的3.25%左右,而10年期美债去年8月份才触底回升,目前也只有1.7%。因此,美债收益率上行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QE缩减、加息等政策调整,不会像2017年一样引发中国央行的跟随式加息,国内货币政策和利率走势仍将“以我为主”。
唐军认为,美国国债利率和实际利率反映的通胀预期已经超过疫情前的水平,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疫情后消费反弹的力度可能超预期。但考虑到美国过去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低利率环境,美国很多企业都将杠杆(资产负债率)加到了历史新高,很多负债融资都用于回购自己的股票,这虽然是股东利益(尤其是短期利益)最大化下的市场化行为,但高杠杆使得美国企业对低利率环境的高度依赖。因此,美债利率短期可能冲高,但中长期持续走高的概率不大。
直观的来看,目前美国国债收益率已经回到疫情前水平,通胀预期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但纳斯达克100指数的PE仍高于疫情前接近50%(2019年PE约25倍,目前38倍左右)。疫情期间超低利率下以及避险情绪下被追捧的“核心资产”可能存在明显的估值回归常态的压力。
唐军认为,中美利差仍在高位,美债利率上行对我国经济和股市的影响相对有限。美债利率这一波上行后,中美利差仍未回到疫情前水平,处在2012年以来(到2020年疫情之前)的历史高位。因此目前来看,中美利差缩小导致资金流出的压力是比较小的,美债利率上升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实质影响相对有限,但在情绪上可能产生一些影响。由于春节前公募基金募集火爆的正反馈使得A股短期处于“超买”状态,市场本身需要调整消化,海外市场波动对市场情绪的影响仍可能引起A股较大的波动。
李迅雷认为,美债利率上升更多是反映人们对经济复苏和通胀的双重预期,例如最近巴西加息75个基点,俄罗斯和挪威也在酝酿加息,这实际上就是这轮全球货币大放水后果的负效应,从而给经济复苏带来隐忧。而中国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要做到独善其身并不容易。资本市场是最能反映投资者共识的,为什么去年全球疫情如此严重的时候,资本市场反而乐观,而在疫情出现好转,疫苗在迅速推广的时候,却变得有点悲观了呢?核心问题的“药方”错了——治标不治本,因为放水只是缓解了流动性危机,只是让失业者的收入不出现大幅下降,但没有根本改变疫情前就存在的结构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