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601995)F10档案

中金公司(601995)融资融券 F10资料

行情走势 最新提示 公司概况 财务分析 股东研究 股本变动 投资评级 行业排名 融资融券
相关报道 经营分析 主力追踪 分红扩股 高层治理 关联个股 机构持股 股票分析 更多信息

中金公司 融资融券

☆公司大事☆ ◇601995 中金公司 更新日期:2025-04-12◇
★本栏包括【1.融资融券】【2.公司大事】
【1.融资融券】
┌────┬────┬────┬────┬────┬────┬────┐
| 交易日 |融资余额|融资买入|融资偿还|融券余量|融券卖出|融券偿还|
|        | (万元) |额(万元)|额(万元)| (万股) |量(万股)|量(万股)|
├────┼────┼────┼────┼────┼────┼────┤
|2025-04-|253645.5|10605.26|14857.05|    6.92|    0.15|    0.57|
|   10   |       2|        |        |        |        |        |
├────┼────┼────┼────┼────┼────┼────┤
|2025-04-|257897.3|10463.41|14133.55|    7.34|    0.78|    1.48|
|   09   |       2|        |        |        |        |        |
├────┼────┼────┼────┼────┼────┼────┤
|2025-04-|261567.4| 6438.68|11369.51|    8.04|    0.60|    0.04|
|   08   |       6|        |        |        |        |        |
├────┼────┼────┼────┼────┼────┼────┤
|2025-04-|266498.2|14775.56|22218.82|    7.48|    0.12|    1.56|
|   07   |       9|        |        |        |        |        |
└────┴────┴────┴────┴────┴────┴────┘
【2.公司大事】
【2025-04-11】
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 
【出处】本站7x24快讯

  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保荐人为中金公司、招商证券国际。

【2025-04-11】
券商投顾业务分化:国泰海通下滑近7成,方正证券上涨超2倍 
【出处】南方都市报

  传统券商经纪业务以通道服务和产品销售(卖方模式)为主,而财富管理转型要求券商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资产配置服务(买方模式)。投资咨询业务通过提供专业化的资产配置建议、金融产品组合等服务,成为这一转型的核心载体。
  目前,已有23家券商作为先行部队,率先披露了2024年财报,从投资咨询业务(以下简称“投顾业务”)的收入情况来看,券商们转型之路冷热不同,分化明显。
  数据显示,23家披露最新财务数据的券商中,有10家出现了投顾业务收入的下滑,占比43.48%,其中国泰海通(本文国泰海通的数据为原国泰君安2024年财报数据)大幅下滑69.33%,这一跌幅居行业第一。余下13家实现正向增长的券商中,以方正证券增长最为迅猛,达到了217.48%。
  投顾业务分化鲜明:
  国泰海通骤降69.33%
  方正证券高涨217.48%
  头部券商依旧“强者恒强”。“三中”包揽投顾业务收入的前三名,其中,中金公司为5.53亿元、中信证券为5.07亿元、中信建投为4.23亿元。
  在上述三家之外,还有5家券商跻身了“投顾业务亿元俱乐部”。他们分别是申万宏源、中国银河、中泰证券、浙商证券、广发证券、国泰海通。
  上述8家券商中的大部分多为券商总营收的“豪强”,长期占据行业前十榜单,这使得以“腰部券商”跻身亿元俱乐部的中泰证券、浙商证券增添了几分光彩。
  从时间维度,与2023年的经营情况相比,券商们的投顾业务则出现了明显的分化,13家实现业务收入的增长,10家出现业务收入下滑,同比增长幅度的正负极值更是差距了286.81%。
  从增长的角度来看,方正证券无疑是其中翘楚。2024年,方正证券实现了投顾业务收入217.48%的增长,高居行业第一。在方正证券之后,排列行业第二、第三名的为浙商证券、华安证券。前者增长98.16%、后者增长48.81%。
  聚焦下滑的券商,国泰海通以69.33%的跌幅位居第一。2024年是证券市场跌宕起伏的一年,也正是“国泰君安+海通证券”重组的元年。在2024年,管理层结构未定,经营方针政策也未落定,或许产生了掣肘影响。
  在国泰海通之外,华泰证券跌幅达到了41.47%,位居第二,红塔证券以46.76%的跌幅位居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红塔证券总营收实现了68.36%的同比增长,在目前已披露的券商中位居第一,也是唯一增速超过50%的券商。从红塔证券的财报来看,自营业务的增长才是其业绩大幅提升的关键,财富管理业务则是出现营收的负增长,并未对于营收增长有所贡献。
  事实上,券商整体投顾业务对于营收的贡献确实略有不足。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券商公司实现营收4511.7亿,同比增长11.1%,然而投顾业务的净收入为54.4亿,同比增长仅为9.1%。这意味着,投顾业务收入增速落后于营收增速。
  财富管理加速转型
  AI成为期待的过河石
  投顾业务是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投顾业务收入情况的背后是各家券商对财富管理转型之路的探索。那么券商对于财富管理转型又是各持怎样的态度?
  在华泰证券的年报中,代表华泰证券做年报致辞的并非董事长张伟,而是首席执行官周易。
  周易指出,AI+垂类应用场景的爆发即将到来,应用、入口和算力、云服务等各层级的竞争方兴未艾。对金融行业来说,业务场景的能力提升只是开始,未来要迎接的将是服务范式的重塑。
  周易同时强调,华泰证券已落地集异构算力、运营管理、应用开发三位一体的大模型平台体系,并在投顾等典型场景取得进展。
  AI正是华泰证券看重的能够提升投顾服务的重要借力。此外,在年报中,华泰证券强调“基于金融能力中台的赋能,为客户和投资顾问提供投研赋能、内容赋能、运营赋能、营销赋能和合规把控,有效提升投资顾问服务的内容质量和专业内核。”但从结果上来看,华泰证券似乎找到了过河路,却还未摸清过河的石头。
  国泰海通也在年报中强调了“AI”。国泰海通指出,将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基本建成企业级数据库,完成管理驾驶舱全面改版升级,初步落地智能化基础设施。国泰海通还强调,其为行业首家实现将大模型能力全面融入客户服务体系。
  在近期,国泰海通管理层落定,那么作为所谓的“行业首家”到底能否凭借大模型先发优势实现投顾业务的增长与逆袭,则颇为受市场关注。
  聚焦2024年投顾业务增长最快的方正证券。在财报致辞中,方正证券总裁何亚刚强调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时代,抢抓数字化转型新机遇。他指出,方正证券紧跟技术变革步伐,深度赋能业务,推动数字化转型。
  方正证券的数字化产品也正在加速获得客户的认同。据悉,方正证券小方App用户月留存率峰值高达90.16%,创历史新高;月活峰值312.33万,同比增长37.69%;平台上的年业务交易量同比增长37.88%。
  事实上,券商行业对于AI赋能的探索正在持续深入。广发证券“广发智汇”上线DeepSeek服务模块以支持机构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迈出了行业内DeepSeek赋能对客服务的第一步。
  而作为以“技术”见长的东方财富,则2024年财报中表示将继续深化“AI+金融”战略布局,加强AI研发力度。东方财富还强调,其充分整合金融领域AI+数据的复合能力,结合“妙想”金融大模型等创新成果,通过构建多个AI应用模块,实现了从信息获取、整合、分析到应用的完整闭环。
  在最新的研报中,国泰海通非银团队看好AI在证券投研及投顾等场景逐步落地,并认为其未来空间广阔。该团队尤为看好券商行业智能投研、智能投顾的发展前景。招商证券非银团队则认为开放DeepSeek提供特色化、多元化自研模块,以提升机构服务附加值,或成为多数券商AI赋能机构服务的路径之一。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吴鸿森

【2025-04-11】
反超!“券商一哥”变了 
【出处】中国证券报【作者】胡雨

  日前,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元证券集体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或快报。截至目前,A股披露相关公告的上市券商已达到10家,报告期内公司归母净利润均较上年同期增长,增幅最高达400%,同比增幅超过50%的也不在少数。
  2024年同期业绩的相对低基数,叠加A股2025年第一季度市场成交维持高位以及涌现的结构行情,使得前述券商通过经纪业务、自营业务收入增长推动公司整体业绩向好。业内机构研判,券商板块2025年净利润有望延续两位数增长,建议关注政策催化下券商估值修复机会。
  业绩预告呈现三大亮点
  中金公司4月10日晚披露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显示,公司预计报告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18.58亿元至21.06亿元,同比增长50%至70%。中信建投、国元证券也在同日分别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和业绩快报,2家上市券商同样实现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长:中信建投预计报告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18.43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国元证券报告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6.41亿元,同比增长38.40%。
  随着上述3家上市券商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成绩单”,截至4月11日,完成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或快报披露的A股上市券商已达到10家,其余7家分别为国泰海通、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中国银河、东吴证券、华安证券、兴业证券,其报告期内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增长。
  进一步梳理相关数据,记者发现有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国泰海通业绩反超“行业一哥”中信证券。国泰海通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12.01亿元至124.45亿元,中信证券同期归母净利润为65.45亿元。从国泰海通公告看,本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产生负商誉是报告期内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相关工作,加速向国际一流投资银行迈进。
  二是券商净利润增幅均较为明显。前述10家上市券商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大多数实现两位数同比增幅,若按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下限计算,国泰海通、东吴证券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翻番,前者增幅更是高达350%至400%,华安证券、中国银河等6家上市券商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0%以上。
  三是不少券商在今年一季度延续了去年的业绩增长态势。记者梳理已披露的上市券商2024年年报或2024年业绩快报发现,前述10家上市券商中,有7家在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同时,其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也实现了同比增长,业绩持续报喜。
  板块估值有望迎修复
  对于前述上市券商今年一季度业绩增长原因,记者梳理发现,财富管理、投资交易业务增收是最重要的支撑。
  中信证券表示,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继续锚定打造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发展目标,积极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做大客户市场,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财富管理、投资交易等业务收入同比增加较多。
  华泰证券表示,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坚定推进科技赋能下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平台化、一体化与国际化运营,各项业务保持稳健发展。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为财富管理、机构服务、投资管理等主要业务线均同比显著增长。
  东吴证券表示,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合规风控管理,坚持走好特色化发展之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经营业绩持续提升,财富管理、投资交易等多项业务稳步增长,归母净利润预计同比增加。
  方正证券金融首席分析师许旖珊判断,债市下行、权益市场震荡叠加上年同期低基数,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上市券商整体投资收益同比实现正增长,市场交投活跃度保持高位也有望使得经纪业务、两融业务迎来高业绩弹性。展望后市,高交投景气度下券商盈利修复确定性与估值错位,板块2025年净利润有望延续两位数增长,建议关注政策催化下券商估值修复机会,看好综合实力强、国际化布局领先的头部券商,以及具备高交投业绩弹性标的。

【2025-04-11】
券商业绩大幅增长!10家券商一季度业绩预喜,头部券商净利润增幅最高达90% 
【出处】金融界

  4月10日,券商业绩预喜队伍再度扩容。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国元证券三家券商加入其中,截至目前一季度业绩预喜的券商数量已增至10家,其中6家为头部券商。从业绩增幅来看,银河证券以90%的同比增长率领跑,东吴证券、华安证券紧随其后,同比增长均超过80%。
  从近期券商业绩表现来看,经纪业务与自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各家券商普遍提及的关键因素。方正证券研报显示,预计券商板块一季度主营收入同比增33.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77.7%。分业务看,一季度经纪、两融业务为券商业绩增长主要驱动,经纪、投行、资管、净利息、净投资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5.7%、27.8%、2.8%、77.1%、2.7%。
  从个股来看:
  中信证券:作为行业龙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65.45亿元,同比增长32%,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收入增长显著。
  华泰证券:一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达34.37亿元至36.66亿元,同比增长50%至60%,机构业务表现亮眼。
  国泰海通:一季度归母扣非净利润预计为29.73亿元至33.83亿元,同比增长45%至65%,并率先实施股份回购计划。
  银河证券:一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27.73亿元至31亿元,同比增长70%至90%,增速位居行业前列。
  中金公司:一季度归母净利预计18.58亿元至21.06亿元,同比增长50%至70%,财富管理和股票业务实现较大增长。
  中信建投:一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约18.43亿元,同比增长约50%,科技赋能助力降本增效。
  东吴证券:一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9.12亿元至10.03亿元,同比增长100%至120%,投行业务贡献显著。
  国元证券:一季度实现营收15.19亿元,同比增长38.37%,归母净利润6.41亿元,同比增长38.4%。
  兴业证券:一季度归母净利润5.16亿元,同比增长57.32%,信用业务增长明显。
  华安证券:一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5.02亿元至5.58亿元,同比增长80%至100%,投行业务表现突出。

【2025-04-11】
中金公司(4月11日)出现1笔大宗交易 
【出处】本站iNews【作者】大宗探秘
据本站数据中心统计,4月11日中金公司收盘价为33.73元,出现1笔大宗交易。详情如下:成交量:6.10万股 | 成交价:33.73元 溢价率:0.00%买方: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卖方: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金公司大宗交易信息序号交易日期最新价成交价格成交量(万股)溢价率买方营业部卖方营业部12025-04-1133.730033.73006.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历史大宗交易详细数据请进入本站数据中心-大宗交易页面查看

【2025-04-11】
行业周报|证券指数跌-5.69%, 跑输上证指数2.59% 
【出处】本站iNews【作者】周报君

  本周行情回顾:
  2025年4月7日-2025年4月11日,上证指数跌3.11%,报3238.23点。创业板指跌6.73%,报1926.37点。深证成指跌5.13%,报9834.44点。证券指数跌-5.69%,跑输上证指数2.59%。
  本周机构观点:
  **国信证券本周观点**:
  近年来,证券公司普遍提高对股票、债券资产均衡配置重视程度。我们统计了已经披露2024年报的22家上市券商,整体业绩稳定性有所增强。2024年Q4,合计营收为1,088亿元、环比+8.3%,合计归母净利润为315亿元、环比-5.9%。此外,就单季度归母净利润来看,自2024年年初起,证券公司业绩整体保持逐季增长。本质原因在于,证券公司收入结构中,投资收入已经占据最主要地位,证券公司投资股票、债券、基金及其他资产产生的投资收益对证券公司业绩影响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股票、债券收益了负相关性较为突出,2024年债券市场良好表现为证券公司业绩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具体到资产配置上面,债券投资已成为证券公司最主要业务之一。截至2024年末,我们统计的样本券商中,债券资产占金融资产比重的平均值已达64.3%,相比之下股票仅占13.9%。进一步细分,证券公司配置TPL债券与OCI债权较为均衡,TPL债券占金融资产比重平均值为35.6%、OCI债权占金融资产比重平均值为28.7%。除债券资产配置以外,证券公司权益资产配置也愈发重视投资收益稳定性,OCI权益资产占金融资产比重提升至6.4%,部分大型券商,如中信证券、中国银河、招商证券等,OCI权益资产占比已经提升至10%以上。均衡的资产配置结构有利于减轻证券公司短期业绩波动。
  成交略有缩量,两融规模扩张。(1)经纪业务方面,3月A股日均成交金额为15,418亿元,环比-16.2%,同比+51.8%。(2)投行业务方面,3月IPO数量为14家,募集资金规模为92.18亿元,环比+7095.6%;2月再融资规模为344.820亿元,环比+1002.1%;3月企业债和公司债承销规模为3755.89亿元,环比+75.10%。(3)自营业务方面,上证综指+0.86%,沪深300指数+0.65%,创业板指数-1.94%,中证全债指数下跌0.58%。(4)从反映市场风险偏好和活跃度的两融余额看,至3月31日,两融余额为1.9万亿元。
  投资建议:我们对行业维持“优于大市”评级。着眼于严监严管下的两条主线,我们判断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机构定价权进一步加深,资管指数化进一步加强,监管要求进一步提高。重点推荐龙头券商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建议关注业务协同预期强的兴业证券,整合推进顺利的国联民生。
  风险提示: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创新推进不及预期等。
  **申港证券本周观点**:
  投资摘要:
  每周一谈
  2025年3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数(PMI)为50.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3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8%,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市场回顾:
  上周(3.31-4.3)沪深300指数的涨跌幅为-1.37%,申万二级行业指数证券行业涨跌幅为-1.78%。板块内个股6家上涨,2家平盘,41家下跌。
  证券板块个股周度表现:
  股价涨跌幅前五名为:湘财股份、华西证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哈投股份。
  股价涨跌幅后五名为:华林证券、华泰证券、信达证券、东方证券、国盛金控。
  本周投资策略:
  上周证券行业指数涨跌幅落后于沪深300指数,证券板块内个股多数下跌。我们认为上周证券行业指数回落,一方面或许是和行业整体估值压力有关,一方面或许是和券商后市的谨慎预期有关,建议投资者在市场情绪整体有所回落的情况下,采取稳健策略应对。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市场波动风险。
  行业新闻摘要:
  1:宽基ETF再显“压舱石”本色,资金持续流入为市场提供支持。
  2:超千家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分配方案,75家推出送转方案,显示出对股东回报的重视。
  3:基金投顾业绩出炉,盈利占比超80%,反映出市场参与者的信心。
  4:百亿私募仓位创近18个月新高,配置意愿持续增强,表明机构对市场的积极态度。
  5:证券业双向开放取得显著成就,推动市场进一步发展。
  6:深交所中长期投资策略大会开幕,多措并举畅通中长期资金入市通道,构筑价值投资新生态。
  7:券商一季度业绩预喜,头部券商表现尤其亮眼,显示出行业的复苏迹象。
  8:程序化交易监管新规出炉,旨在保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9:券商密集推出回购计划,展现出对市场稳定的信心。
  10:各方积极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央行与监管总局联合发力,释放稳市信号。
  龙头公司动态:
  1、中信证券:1)国泰海通:股权融资边际改善 利好优质头部券商展业。2)首批上市券商发布一季报预告 国泰海通或登顶业绩榜首。3)中信证券一季报净利润超65亿,券业“一哥”被国泰海通赶超。
  2、东方财富:1)东方财富:未来将持续以实际行动切实回馈广大股东。
  3、国泰海通:1)荀玉根任国泰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近十多年来全球证券行业最大合并交易落地:国泰海通今日完成重组更名上市。3)正式更名!历时半年完成合并,国泰海通重组更名上市。4)国泰海通,来到舞台。5)国泰海通首季净利预增超350% 拟最高20亿回购单日买入5000万。6)国泰海通预计2025年1-3月净利润盈利1,120,100万元至1,244,5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350%至400%。7)国泰海通证券拟斥资10亿元至20亿元回购A股股份。8)国泰君安:已首次回购300.35万股A股股份。9)国泰君安4月10日耗资约5000.36万元回购300.35万股A股。10)首批上市券商发布一季报预告 国泰海通或登顶业绩榜首。11)国泰君安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A股股份。12)增持!回购!数十家上市公司迅速公告。13)同比大涨超350%!国泰海通首份业绩预喜,券业新“一哥”已预定。
  4、中信建投:1)中信建投营收连降3年行业排名屡降 去年收10监管措施。2)历史罕见,最少增持4%公司股份,这家央企出手。
  5、招商证券:1)招商证券委任罗立为非执行董事。
  行业涨跌幅:日期行业与大盘涨幅差值上证涨跌幅2025-03-24-0.50%0.15%2025-03-25-0.37%-0.00%2025-03-260.07%-0.04%2025-03-27-0.01%0.15%2025-03-280.82%-0.67%2025-03-31-1.37%-0.46%2025-04-01-0.34%0.38%2025-04-020.64%0.05%2025-04-030.23%-0.24%2025-04-07-2.07%-7.34%2025-04-08-0.81%1.58%2025-04-090.52%1.31%2025-04-100.29%1.16%2025-04-11-0.45%0.45%
  行业指数估值:日期市盈率2024-12-3183.942023-12-2959.68
  行业市值前二十个股涨跌幅:股票名称近一周涨跌幅近一月涨跌幅近一年涨跌幅中信证券-4.08%-7.11%43.89%东方财富-8.33%-11.98%67.59%国泰海通-2.22%-7.56%31.68%中信建投-3.80%-2.58%14.55%招商证券-4.22%-3.90%30.07%中国银河-2.68%-1.48%48.25%华泰证券-4.61%-12.12%20.79%中金公司-2.43%-4.64%10.77%申万宏源-5.44%-7.13%7.64%广发证券-5.31%-0.52%22.04%国信证券-3.77%-4.51%20.00%东方证券-3.63%-5.84%15.84%光大证券-4.03%-6.01%9.04%方正证券-5.63%-9.11%-4.27%首创证券-5.26%-8.94%12.96%国联民生-4.85%-11.38%-5.11%兴业证券-3.36%-3.19%9.30%信达证券-5.41%-7.21%5.49%浙商证券-7.10%-7.83%8.83%中泰证券-4.81%-3.00%-1.13%

【2025-04-11】
中资券商股午后拉升 国泰海通重组更名上市 多家券商披露一季度业绩盈喜 
【出处】智通财经

  中资券商股午后拉升,截至发稿,中信证券(06030)涨7.37%,报19.22港元;中国银河(06881)涨4.85%,报7.14港元;中金公司(03908)涨4.4%,报13.76港元;光大证券(06178)涨3.58%,报6.94港元;国泰君安(02611)涨3.16%,报10.46港元。
  消息面上,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重组更名上市仪式4月11日在上交所举行。值得注意的是,国泰海通预计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12.01亿元至124.45亿元,同比增加350%至400%,成为首家披露一季度盈利超百亿的券商,预计也是唯一一家一季度归母净利润超百亿的券商。
  此外,中信证券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人民币65.45亿元,同比增长32%左右。华泰证券、中信建投、中国银河、兴业证券、东吴证券、华安证券等头部、腰部上市券商也纷纷披露一季度业绩预告。从各家券商披露的一季度业绩预告来看,业绩预增主要由于财富管理、投资业务等多个业务板块都较上年同期显著增长。

【2025-04-11】
中金公司:4月10日获融资买入1.06亿元,占当日流入资金比例为22.20% 
【出处】本站iNews【作者】两融研究
本站数据中心显示,中金公司4月10日获融资买入1.06亿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22.20%,当前融资余额25.36亿元,占流通市值的2.60%,超过历史9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资买入额融资偿还额融资余额2025-04-10106052555.00148570545.002536455215.002025-04-09104634132.00141335532.002578973205.002025-04-0864386782.00113695111.002615674605.002025-04-07147755581.00222188199.002664982934.002025-04-0356541834.0059475822.002739415552.00融券方面,中金公司4月10日融券偿还5700股,融券卖出1500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卖出金额5.00万元,占当日流出金额的0.01%,融券余额230.64万,低于历史1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券卖出额融券偿还额融券余额2025-04-1049995.00189981.002306436.002025-04-09254904.00483664.002398712.002025-04-08192180.0012812.002575212.002025-04-0737932.00493116.002364428.002025-04-03245447.00138280.003083644.00综上,中金公司当前两融余额25.39亿元,较昨日下滑1.65%,两融余额超过历史7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证券简称融资融券变动融资融券余额2025-04-10中金公司-42610266.002538761651.002025-04-09中金公司-36877900.002581371917.002025-04-08中金公司-49097545.002618249817.002025-04-07中金公司-75151834.002667347362.002025-04-03中金公司-2844041.002742499196.00说明1:融资余额若长期增加时表示投资者心态偏向买方,市场人气旺盛属强势市场,反之则属弱势市场。说明2:买入金额=主动买入特大单金额+主动买入大单金额+主动买入中单金额+主动买入小单金额。 更多两市融资融券请查看融资融券功能>>

【2025-04-10】
券商加大金融科技投入!AI大模型高成本之困如何破题 
【出处】国际金融报【作者】王媛媛

  数字技术与智能化创新,正全面重塑证券行业的生态体系和价值逻辑。
  近年来,面对生成式AI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大部分券商持续强化金融科技布局,加大信息技术投入,着智力构建覆盖能投顾、精准营销、量化风控等核心场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大模型在证券行业落地进展迅猛,也带来成本高企等难题。受访人士认为,券商应对AI大模型的高成本挑战,核心思路是“精准投入、降本增效”,可通过优化投入结构、加强合作共享、走混合技术路线等方式,多管齐下破解成本之困。
  8家投入金额超10亿元
  2024年报数据显示,约有20家券商披露信息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情况,投入金额超过10亿元的有8家。
  其中,华泰证券和国泰君安两家券商的资金投入规模在20亿元以上,分别以24.48亿元和22亿元的投入规模位居前列。
  中金公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广发证券、银河证券和申万宏源六家券商的投入金额均超过10亿元,分别为15.85亿元、15.83亿元、15.2亿元、13.77亿元、12.54亿元和11.85亿元。
  近年来,券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管理工作,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15家券商2024年的信息技术投入金额实现增长。其中,光大证券的信息技术投入为6.59亿元,同比增长20.92%;红塔证券和南京证券的信息技术投入分别为1.73亿元和1.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2%和11.39%。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金融对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券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同时,市场交投活跃度上升,大量开户、交易需求对券商的服务能力和技术系统提出新挑战,促使券商强化信息系统建设。
  “在证券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帮助券商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提升竞争力。”王鹏说。
  南宁学院金融专家、博士石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券商发力金融科技主要有三大核心驱动力:
  首先是行业自身的转型压力。特别是中小券商,传统线下服务模式成本高、同质化严重,需要通过线上化、自动化实现差异化突围。比如说智能开户、电子合同这些应用,本质上是用技术重构业务流程,减少对人力的依赖,实现降本增效。
  二是技术红利的倒逼。过去券商的IT系统更多是支持基础业务和流程管理,但现在像DeepSeek这类大模型的出现,让生成式AI能深度融入投顾服务、风险预警等场景。
  三是监管合规的要求。现在对券商系统稳定性要求精确到秒级中断容忍,反洗钱监控要穿透多层嵌套交易,这些靠人工排查基本不太现实。比如盘中异常交易拦截,需要依赖算法实时识别。技术在这里既是合规工具,更是业务开展的准入门槛。
  AI技术重塑业务场景
  今年以来,DeepSeek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掀起创新浪潮,众多金融机构竞相推进该技术的应用落地。通过科技手段赋能传统金融业务转型,持续加码数字化能力建设已成为证券行业的普遍共识。
  国泰君安在年报中指出,公司已基本建成企业级数据库,完成管理驾驶舱全面改版升级,初步落地智能化基础设施,行业首家实现将大模型能力全面融入客户服务体系,将持续推进自主金融科技创新。
  在夯实AI大模型的底层能力基础上,券商探索以AI思维和技术重塑业务场景的可能。华泰证券首席执行官周易表示,目前公司已落地集异构算力、运营管理、应用开发三位一体的大模型平台体系,在投研、投顾、投行等典型场景取得进展。
  券商在AI大模型布局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广发证券董事长林传辉表示,过去一年公司累计落地43个AI大模型应用,场景数量和业务覆盖保持行业领先。
  “当前证券公司在AI大模型方面的投入显著,且应用效果初显。”王鹏认为,AI大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券商的经纪、研究、投行、合规等多个场景,为业务开展和管理模式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AI大模型在降低成本、控制风险、优化体验和增加收益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王鹏称,智能投顾服务可以通过AI大模型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建议,帮助客户识别和规避潜在的投资风险;在异常交易监控、反洗钱等方面,AI大模型也能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券商对AI大模型的投入,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敢砸钱、见实效、有挑战。”石磊表示,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降本增效。比如在风险防控这种硬核领域,中信证券用大模型+图计算拦截盘中异常交易,成功率直接拉高40%,这是人工盯盘难以达成的。
  多措应对高成本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正引发证券行业底层技术架构的革新,同时模型训练所需的算力集群建设年均投入超千万量级,加之数据治理和算法迭代的持续性支出,行业正面临投入产出比优化的战略考验。
  对此,记者采访获悉,券商应对AI大模型的高成本挑战,核心思路是“精准投入、降本增效”,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优化投入结构,即钱要花在刀刃上。石磊表示,头部券商收缩IT总投入但聚焦核心业务场景,比如用大模型升级投研、客服、风控等高频刚需业务;中小机构则借力通用大模型快速落地,减少定制开发成本,实现主要业务的覆盖。
  第二,技术走“混合路线”。数据安全是大前提,通过“大模型+小模型”组合降低算力消耗,同时活用开源技术(如DeepSeek)和实时接口,平衡性能与成本。
  第三,加强合作与共享,即抱团分摊压力。王鹏建议,券商可与其他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技术资源和研发成果,降低研发成本。
  第四,提升技术效率,探索商业化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算法等方式,提高大模型的训练效率和推理速度,降低算力成本。积极推动AI大模型的商业化应用,通过提供智能投顾、风险管理等增值服务,实现技术投入的回报。
  “未来券商拼的不只是技术烧钱速度,更是谁能把AI成本和业务价值精准匹配。”石磊打了个比方,大模型最终会像水电一样,成为券商基础设施,关键看谁能先用出“性价比”。

【2025-04-10】
中信证券丢了第一!9家券商一季度业绩预喜,国泰海通归母净利润超过中信 
【出处】时代周报

  在全球资本市场动荡之时,9家券商发挥“牛市旗手”作用,近日先后发布2025一季度业绩预告或快报,为券商板块增添不少信心。
  此次发布业绩的券商中,“三中一华”、国泰海通(601211.SH)等头部券商全部在列,除中信证券(600030.SH)外,归母净利润均大幅增长50%以上,堪称“神仙打架”。
  公告显示,中信证券2025年一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约65.45亿元,同比增长32%左右,单季归母净利润创下自2021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新高,在当下券业同质化竞争的背景下,展现了券商“一哥”的绝对高度。不过,国泰海通公布了并表后的一季度报告,由于并购案中产生的90亿元负商誉,其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350%~400%,预计达到112.01亿元~124.45亿元。
  中国银河(601881.SH)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0%~90%,而中金公司(601995.SH)预计增长50%~70%、华泰证券(601688.SH)预计增长50%~60%,中信建投预计增长50%左右。
  4月9日,一名头部券商营业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券商业绩增长其实是可以预见的,在去年“9·24”行情的带动下,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整体交易都要比去年同期活跃不少。该人士还表示,即便用最低的佣金比例去测算相应板块的业务收入,也是很可观的。
  头部券商发布一季度预告或快报在往年并不常见。中信证券上次提前预告一季度业绩是在2022年,华泰证券、国泰海通、中国银河、中金公司、中国银河近年来均未披露过一季度预告。此次如此密集披露,是否为头部券商护盘的另一种形式?
  多家券商财富管理业务均实现增长
  公告显示,2025年一季度华泰证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4.37亿元~36.66亿元,同比增长50%~60%;中国银河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7.73亿元~31.00亿元,同比增长70%~90%。
  国泰海通公告显示,自吸收合并交割日3月14日起,海通证券纳入公司合并范围。2025年一季度国泰海通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12.01亿元~124.45亿元,同比大涨350%~400%;扣非归母净利润29.73亿元~33.83亿元,同比增加45%~65%。
  两个核心财务指标之差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源于国泰君安收购海通证券时产生的负商誉。3月28日国泰海通曾公告,独立评估机构对海通证券可辨认资产和负债于交割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评估,暂时确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约90亿元,确认为本备考合并财务报表的负商誉。
  此外,中金公司净利润微超中信建投,或为上半年业绩打下基础。公告显示,中金公司预计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8.58亿元~21.06亿元,同比增长50%~70%;中信建投预计为18.43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
  3家地方中型券商代表东吴证券、华安证券、兴业证券(601377.SH)归母净利润也迎来不同程度的增长。东吴证券预计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9.12 亿元~10.03亿元,同比增长100%~120%;华安证券预计归母净利润5.02亿元~5.58亿元,同比增长80%~100%;兴业证券实现归母净利润5.16亿元,同比增长57.32%。
  从东吴证券历史业绩来看,这也是继2021年二季度后,其单季度净利润重回9亿元,或有可能再创新高。受业绩预告利好影响,4月9日,东吴证券当日领涨券商板块,大涨6.42%,为去年10月8日后单日最大涨幅。
  华安证券一季度业绩虽然最高预增100%,但与巅峰时期相比还有些许距离。4月10日开盘即涨超5%,大幅领涨券商板块,截至收盘涨4.29%,报5.35元/股。
  首批9家券商在提及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时,多数均提及财富管理业务或经纪业务。
  数据显示,2024年9月25日~2024年年末,A股市场总交易额每日均超过万亿元,“9·24”行情的带动一直延续到今年。自2025年1月至今,仅有1月13日、4月2日总交易额未达万亿元,其余60多个交易日均过万,市场交投活跃。
  6家券商大力回购股份
  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清明假期结束后开盘至今,包括A股在内的全球资本市场动荡剧烈。伴随中央汇金果断出手增持ETF,央行表态支持,各地方国资委陆续发声,A股投资者信心回升。
  与此同时,4月8日以来,已有6家券商陆续宣布回购计划,“霸气”护盘。
  4月8日早盘前,东方证券公告,拟花费2.5~5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股份用途包括但不限于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减少公司注册资本等法律法规允许的用途。东方证券成为本轮行情中,首家宣布回购股份的券商。
  此外,包括国泰海通、国金证券(600109.SH)、中泰证券(600918.SH)、财通证券(601108.SH)、国投证券母公司国投资本(600061.SH)等多家也跟进发布回购公告。
  国泰海通表示,公司董事长朱健提议拟以10~20亿元回购股份,这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股票价值的认可;中泰证券董事长王洪、财通证券董事长章启诚均提议回购公司股份,分别计划花费自有资金3~5亿元、1.5~3亿元进行回购;国金证券、国投资本分别拟以0.5~1亿元、2~4亿元回购公司股份。
  体现在二级市场上,4月10日,A股券商板块全线飘红,截至收盘,51只券商股中仅东吴证券、湘财股份微跌,其余49只全部收涨。
  4月8日晚,上交所召开证券经营机构座谈会,与长江证券、东方证券、东吴证券、广发证券、国联民生、国泰海通、申万宏源、天风证券、兴业证券、中信证券等10家证券经营机构代表深入交流,充分听取意见建议。
  上交所表示,新“国九条”、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落地实施,上市公司积极开展“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2024年现金分红2.4万亿元、实施回购近1500亿元,投资价值持续提升,权益类ETF规模突破3万亿元,社保基金、保险机构、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持续加大入市力度,中央汇金等战略性稳市力量持续壮大,市场内在稳定性持续增强。

【2025-04-10】
中金公司: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50%至70% 
【出处】本站7x24快讯

  中金公司公告,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8.58亿元至人民币21.06亿元,同比增长50%至70%。

【2025-04-10】
中金公司今日股价现三连阳,这些ETF重仓持有该股 
【出处】本站iNews【作者】机器人
4月10日收盘,中金公司涨1.99%,报收33.33元,今日股价走出三连阳,换手率0.95%,成交量2765.11万股,成交额9.20亿元。根据本站iFind数据,重仓该股的ETF共有2只,其中持仓数量最多的ETF为上证券商,该ETF最新(2024-12-31)披露规模为1.79亿元。持仓中金公司的ETF如下表所示:ETF名称ETF代码持仓变动Q3持有数量(股)Q4持有数量(股)上证券商510200新进--166051华富中证证券公司先锋策略ETF516980减仓3196429664买ETF,就来本站!海内外都能投,部分品种支持T+0,点击查看>>

【2025-04-10】
国泰海通:股权融资边际改善 利好优质头部券商展业 
【出处】智通财经

  国泰海通发布研报称,3月国内IPO及再融资均环比提升,发行节奏有所回暖。该行继续看好企业客户资源、专业服务能力更具优势的头部券商。股权融资节奏边际上有所改善,企业客户资源、专业服务能力更具优势的头部券商有望在投行业务生态演进的过程中继续维持领先地位,推荐中信证券(600030.SH,06030)、华泰证券(601688.SH,06886)、中金公司H(03908)。
  国泰海通主要观点如下:
  Q1国内股权融资规模同比增加3成,3月IPO及再融资均环比提升
  1)IPO:按发行日统计,3月单月A股首发上市14家/环比增加9家,募资总额79亿元/环比增加105%;2)再融资:按发行日统计,3月单月再融资规模371亿元/环比提升26%。Q1股权融资规模合计1036亿元,同比+32%;3)并购重组:政策持续加码叠加产业自身需求推动下,并购需求保持旺盛,自24年下半年已披露的上市公司重大重组事件合计达134起,其中3月为22起;4)债券发行:累计承销规模同比有所下滑,3月核心债券(公司债+企业债+可转债)发行规模3867亿元,年初以来累计同比增速-7%。
  重要项目接续落地,Q1港股IPO及再融资规模同比大幅增长
  24年下半年以来港股交投活跃度大幅提升,市场流动性改善推动港股IPO及再融资大幅回暖。3月港股股权融资持续活跃,年初以来IPO规模177亿元,同比提升269%;年初以来再融资规模1071亿元,同比提升318%,其中3月单月822亿元,主因比亚迪股份与小米集团配售等项目落地。此外,证监会3月末召开境外上市备案管理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全体会议,提出要更好发挥协调机制作用,为企业境外上市提供更加透明、高效、可预期的监管环境,预计港股融资便利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仍是主线,发行节奏有望有所回暖
  25年初以来,《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部分条款修改等监管政策陆续推出,“1+N”政策体系持续完善。证监会提出要在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持续加力,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发行上市,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更好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风险提示:资本市场大幅波动;IPO节奏持续收紧

【2025-04-10】
中资券商股继续走高 多家券商一季报预喜 稳股市政策基调延续 
【出处】智通财经

  中资券商股继续走高,截至发稿,招商证券(06099)涨5.56%,报12.52港元;中国银河(06881)涨5.52%,报7.07港元;中金公司(03908)涨5.14%,报13.5港元;华泰证券(06886)涨4.81%,报11.32港元。
  消息面上,4月9日晚间,包括中国银河、华泰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发布一季度业绩快报,净利润均实现超50%增长。其中,华泰证券预计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人民币34.37亿元至人民币36.66亿元,同比增加50%至60%;中国银河预计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27.73亿元至人民币31.00亿元,同比增长70%至90%。此前,中信证券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人民币65.45亿元,同比增长32%左右。
  开源证券指出,央行和中央汇金等表态积极,充分发挥国家“平准基金”功能,增持ETF和股票利于稳定权益市场。一季度以来,证监会连同各方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创设证券、基金、保险互换便利工具,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和增持。券商板块4月8日PB估值1.26倍,估值和机构持仓仍在低位,受益于活跃度提升券商1季报业绩有望超预期,看好券商板块机会。

【2025-04-10】
中金公司:4月9日获融资买入1.05亿元,占当日流入资金比例为21.64% 
【出处】本站iNews【作者】两融研究
本站数据中心显示,中金公司4月9日获融资买入1.05亿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21.64%,当前融资余额25.79亿元,占流通市值的2.70%,超过历史9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资买入额融资偿还额融资余额2025-04-09104634132.00141335532.002578973205.002025-04-0864386782.00113695111.002615674605.002025-04-07147755581.00222188199.002664982934.002025-04-0356541834.0059475822.002739415552.002025-04-0238592188.0064899531.002742349540.00融券方面,中金公司4月9日融券偿还1.48万股,融券卖出7800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卖出金额25.49万元,占当日流出金额的0.06%,融券余额239.87万,低于历史1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券卖出额融券偿还额融券余额2025-04-09254904.00483664.002398712.002025-04-08192180.0012812.002575212.002025-04-0737932.00493116.002364428.002025-04-03245447.00138280.003083644.002025-04-0266063.0069540.002993697.00综上,中金公司当前两融余额25.81亿元,较昨日下滑1.41%,两融余额超过历史7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证券简称融资融券变动融资融券余额2025-04-09中金公司-36877900.002581371917.002025-04-08中金公司-49097545.002618249817.002025-04-07中金公司-75151834.002667347362.002025-04-03中金公司-2844041.002742499196.002025-04-02中金公司-26304786.002745343237.00说明1:融资余额若长期增加时表示投资者心态偏向买方,市场人气旺盛属强势市场,反之则属弱势市场。说明2:买入金额=主动买入特大单金额+主动买入大单金额+主动买入中单金额+主动买入小单金额。 更多两市融资融券请查看融资融券功能>>

【2025-04-09】
17家券商投行收入下滑,华林证券骤降超八成,中信建投腰斩 
【出处】南方都市报

  2024年券商的投行业务并不理想,截至目前,已有22家上市券商披露投行业务收入的情况。数据显示,一共有17家券商出现了投行业务收入的下滑,占比达到了77.27%,华林证券更是出现了83.77%的骤降。
  观察券商投行业务,南都·湾财社发现头部券商在面对行业“低谷”时同样无法避免业务收入的滑坡。聚焦IPO方面,各家券商对于承销保荐费用的收取存在差异性。如果将视角拉升至2025年,中信证券、国泰海通则在股权承销方面率先发力,分别占据股权承销总榜、股权承销IPO榜的第一名。
  行业投行业务收入普降
  “一哥”也躲不过寒冬
  对于行业而言,2024年的投行业务收入普遍出现下下滑,即便是头部券商也难以抵抗市场的“低谷”。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A股股权融资发行规模及重大资产重组交易规模同比大幅下降。具体来看,2024年,A股股权融资发行规模人民币3216.52亿元,同比下降71.65%;其中IPO发行规模人民币673.53亿元,同比下降81.11%;再融资(现金类及资产类)发行规模人民币2543.00亿元,同比下降67.31%。
  面对市场低谷,目前公布投行业务收入的22家券商中,有17家券商出现了收入下滑的情况,占比达到了77.27%。从收入总额来看,22家券商在2024年合计实现投行业务收入210.25亿元,同比下滑29.47%。
  聚焦到券商主体,数据显示,中信证券实现投资银行业务收入40.33亿元,依旧占据着行业“一哥”的位置,但下滑幅度到了35.43%。
  在A股市场方面,中信证券共完成A股主承销项目55单,承销规模人民币703.59亿元,市场份额21.87%。
  中信证券IPO与再融资承销规模均排名市场第一,但与2023年形成了鲜明对比。在2023年,中信证券完成A股主承销项目140单,主承销规模人民币2779.13亿元。相较之下,中信证券2024年A股主承销项目下减少了85单,承销规模减少2075.54亿元。
  好在,中信证券债券方面依旧坚韧,在2024年承销境内债券5088只,承销规模人民币20912.37亿元,同比增长9.49%,更是达到了证券公司承销总规模的15.02%。中信公司金融债、公司债、企业债、交易商协会产品、资产支持证券承销规模均排名同业第一。债券承销的增长极大缓解了中信证券投行业务收入的下滑。
  投行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的券商还有国泰君安、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他们的投行业务收入分别为30.83亿元、25.83亿元、24.91亿元、21.44亿元,分别同比下滑19.72%、20.33%、48.14%、33.39%。
  如果将投行业务收入的排名放大到“前十”的视角,仅广发证券一家实现了逆势增长,同比增长35.08%。在广发证券之外,中国银河、东莞证券、南京证券、信达证券同样出现了投行业务收入的增长,不过增长势头并不如广发证券。
  从投行业务收入同比变动的角度来看,中小券商中的华林证券、东兴证券反倒是下滑明显。其中,华林证券投行业务收入同比下滑83.77%,东兴证券则同比下滑56.37%,两者在体量整体较小的情况下,进一步下滑,下滑程度分处行业第一、第二,且均超过50%,出现了“腰斩”。
  31家券商成为主承销商
  中信证券、中信建投承销数量最多
  2024年财报还在陆续披露中,目前仅有22家券商公布了投行业务收入。事实上,据数据显示,2024年A股一共有100家企业首发上市,共有31家券商成为了上述100家企业的主承销商(包括联合主承销商)。
  从项目数量来看,中信证券依旧是“一哥”,拿下11家上市企业的IPO承销,包括9家主承销商、2家联合主承销。与中信证券并列项目数量第一的是中信建投,同样拿下了11家。
  在“双中”之后,排列3-10名的分别为国泰君安、华泰联合、海通证券、中泰证券、中金公司、民生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上述8家券商的项目数量整体呈现递减状态,从9家到4家均有分布。
  需要注意的是,中信证券的项目数量依旧是第一,但收取的大型募投项目承销保荐费用并不高。在2024年首发上市的100家企业中,预计募资规模最大的是永兴股份的45.99亿元、其后是国货航的35.57亿元。这两家上市公司的主承销商均为中信证券。
  不过中信证券从这两家上市公司获取承销保荐费用不算高。其中,永兴股份的承销保荐费用为8466万元,这还包括联合主承销商国泰君安的部分;国货航的承销保荐费用则为2872万元,这一金额甚至在100家上市企业中排到了70名开外。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上市企业的预计募资额与总募资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永兴股份总募资额为24.30亿元,国货航为34.95亿元。如果从总募资额来看,国货航规模第一、国永兴股份位居第二。
  仅从承销保荐费用的金额来看,最高的项目来自艾罗能源,招商证券作为主承销商。艾罗能源预计募资10.47亿元,最后总募资达到了22.26亿元,招商证券从中获得了2.07亿元的承销保荐费用。
  聚焦2025年股权承销榜
  中信证券、国泰海通先发力
  4月3日,证监会召开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民营科技企业座谈会,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企业发现培育、识别筛选和IPO支持机制,增强对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的包容度,完善信息披露相关制度规则”。
  监管层面的表态,对于券商进一步发挥“看门人”作用,引领科创企业上市提出了方向性要求。聚焦2025年券商股权承销,中信证券、国泰海通则率先发力。
  据数据显示,在股权承销总榜方面,中信证券目前“断层领先”。截至目前,中信证券股权承销的金额达到了214.20亿元,项目数则达到了10家。
  在股权承销金额榜中位列第二的是东方证券,但其金额仅有70.72亿元,与中信证券的差距较大。在东方证券之后,分别为华泰证券、中国银河、招商证券、中金公司、申万宏源、中心建投、国泰海通,他们的股权承销金额处于30亿-65亿的区间。
  如果仅从股权承销金额来对比,中信证券一家的214.20亿元几乎相当于排名第二至排名第五的四家券商的总额,领先优势明显。
  如果聚焦到IPO来看,国泰海通则位列第一。数据显示,国泰海通在2025年已经参与了6家企业的股权承销,合计金额达到了25.49亿元。
  在国泰海通之后,位列第二、第三名的分别是东兴证券的17.94亿元、华泰证券的15.3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股权承销总榜第一名的中信证券仅以12.61亿元位居第五。
  此外,在股权承销总榜位列前十的东方证券、中信建投、国投证券三家券商则并未出现在IPO承销榜的前十当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信证券、国泰海通分别在股权承销总榜、股权承销IPO榜中位列第一,率先发力。
  对于2025年的后续,证监会在完善IPO支持机制、加大科创企业扶持的同时强调依法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加大对企业上市前重点问题审核力度,加强中介机构监管,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
  对于券商而言,既要能够帮助科创企业实现IPO,又不能“带病上市”,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看门人”职责将是各大券商2025年投行业务的重要议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吴鸿森

【2025-04-09】
中资券商股普遍上扬 多部委联合打出稳市组合拳 券商一季报业绩有望超预期 
【出处】智通财经

  中资券商股普遍上扬,截至发稿,国联民生(01456)涨4.62%,报3.4港元;中金公司(03908)涨3.6%,报12.66港元;中国银河(06881)涨2.65%,报6.58港元;招商证券(06099)涨2.63%,报11.7港元;光大证券(06178)涨2%,报6.63港元。
  消息面上,4月8日,央行、中央汇金、金融监管总局等相继重磅发声,释放出强烈的稳定市场信号。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汇金公司连续两日表态,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就是“中国版平准基金”。在当前市场面临外部风险因素冲击的背景下,汇金公司此次增持将有效凝聚市场共识,推动投资者从短期波动中聚焦长期价值,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开源证券指出,市场交易活跃度提升利好券商一季度证券经纪等大零售业务收入增长。一季度以来,证监会连同各方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创设证券、基金、保险互换便利工具,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和增持。券商板块4月8日PB估值1.26倍,估值和机构持仓仍在低位,受益于活跃度提升券商1季报业绩有望超预期,看好券商板块机会。

【2025-04-09】
券商投顾业绩分化明显 AI成转型关键词 
【出处】经济参考报

  随着近年来券商投行业务的普遍承压,各大头部机构都在致力于加快打造以投顾业务为代表的第二增长点。数据显示,已披露年报的24家券商中,14家投顾业务收入实现同比正增长,方正证券以217.48%的增速领跑行业,华安证券、中原证券增速紧随其后;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等机构,稳居“投顾业务亿元俱乐部”。
  在技术与买方思维驱动下,券商普遍加大了投顾业务特别是智能投顾业务的布局。在AI赋能逐渐成为行业发展共识的当下,能否在新一轮金融大模型与数字化管理的竞逐中保持领先优势,成为券商不得不直面的考题。
  业绩分化较为明显
  已披露2024年年报的24家券商中,共有8家投顾业务收入突破亿元,头部效应显著。
  具体来看,中金公司以5.54亿元收入位居榜首,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则分别以5.07亿元和4.24亿元的成绩紧随其后。第二梯队中,申万宏源凭借2.69亿元的收入处于领先地位;中国银河、中泰证券、广发证券和国泰君安则分别实现收入1.44亿元、1.36亿元、1.28亿元和1.06亿元,同样跻身“投顾业务亿元俱乐部”。
  此外,方正证券和东方证券投顾营收在8000万元左右,距离“投顾业务亿元俱乐部”只差一步之遥。信达证券和招商证券则以4000万元左右的营收位居行业中流。华鑫证券、红塔证券和南京证券在投顾业务方面的表现则处于行业末流,均未能突破1000万元关口。
  投顾业绩的分化同样体现在收入增速上。其中,方正证券以217.48%的增速在众多券商中领跑,华安证券、东方财富和中原证券等券商的增速也超过30%。
  对于自身投顾业务的快速增长,方正证券在年报中着重提及了其在平台服务以及数字化等方面的布局:小方App用户月留存率峰值高达90.16%,创历史新高;月活峰值312.33万,同比增长37.69%;平台上的年业务交易量同比增长37.88%。
  以48.81%的增速位列行业第二的华安证券,则将成绩归于创新模式。据悉,其“大投顾服务体系”通过整合投顾服务、金融产品代销和资产配置,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闭环,并创新“产销分离、差额优先”策略,将80%以上的收入与客户资产收益率挂钩,显著提升业务稳定性和客户续费率。
  另一方面,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等头部机构或许在规模达到一定体量后遭遇业务调整以及行业竞争的压力,其投顾业务收入出现同比下滑。中金公司由2023年的6.85亿元降至5.53亿元,同比下降19.19%;国泰君安由2023年的3.44亿元降至1.06亿元,同比下降69.33%;华泰证券由2023年的1.14亿元降至0.67亿元,同比下降41.47%。
  从华泰证券的布局来看,其去年主要围绕分类分层客户的差异化、多层次资产配置需求,以买方投资顾问业务为核心,持续丰富和完善金融产品供给体系,并提升产品优选和风险防控能力。对于后续投顾业务的发展,华泰证券在年报中表示:“在财富客户服务上,将不断做强买方投顾商业模式,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交易与资产配置服务。”
  中信建投此前研报指出,当下券商财富业务已经进入转型深水区,以发现价值、触达客户为主的营业网点扩张和人海战术业务模式已经较难支撑行业继续高速增长,证券公司正在从挖掘客户走向创造客户价值的全新战略方向,以买方投顾、私人财富、家办服务等方式为代表的多元化业态正在成为行业探索的新方向。
  AI成为转型关键词
  尽管投顾业务在行业中的热度持续升温,但如何实现可持续化以及稳步扩大业务规模,依然是行业不得不直面的课题。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券商2024年度经营数据显示,2024年券商公司实现营收4511.7亿元,同比增长11.1%;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54.4亿元,同比增长9.1%。无论是在整体业务中的占比还是发展增速,投顾业务依然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梳理各家券商在年报中对于投顾业务的描述不难发现,AI已成为行业在探索投顾服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词。以国海证券为例,通过打造“智慧投顾”产品体系和专业化的买方投研体系,截至2024年末,公司实现累积投顾签约户数及资产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私享投顾业务、AI智投业务、工具投顾收入分别实现同比增长286.29%、255.64%、116.76%。
  此外,东方财富重点加大了对金融大模型的投入力度,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11.43亿元,同比增长5.73%,去年11月,旗下“妙想”金融大模型推出“妙想投研助理”,以AI技术为金融数据检索、信息获取、市场分析等环节赋能。华泰证券探索AIGC技术在资产配置场景中的应用,通过算法平台提升投研支持效率。广发证券在鸿蒙生态上线“AI语音指令”功能,用户通过语音即可完成股票查询、交易下单。国金证券则以买方视角构建AI投顾,通过自动化处理海量数据,筛选高价值交易信号,提供全周期服务,从股票解套到资产配置均实现个性化建议。
  在业内人士看来,现有的智能投顾平台往往部分需要人机协作模式来辅助,在各项指标上的差距并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迭代发展,平台的投资收益、信息准确度等核心指标将直接影响投资者对于平台的选择。这也意味着,在AI技术领域的投入和人才储备,或将成为券商行业竞逐的新赛道。
  年报数据显示,约有20家券商披露了信息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情况。其中,华泰证券和国泰君安分别以24.48亿元和22亿元的投入规模位居前列。中金公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广发证券、银河证券和申万宏源等六家的投入金额均超过10亿元,分别为15.85亿元、15.83亿元、15.2亿元、13.77亿元、12.54亿元和11.85亿元。
  在信息技术人员的数量方面,共有3家券商的信息技术人员数量超过千人。其中,招商证券团队规模最大达到2200人,是目前唯一一家拥有超过2000名信息技术人员的券商,其去年增员超过280人,增长14.76%。中信证券则有1935名信息技术人员,去年增长0.99%。中金公司有1077名,去年增长1.41%。

【2025-04-08】
上市券商薪酬格局生变:华安证券涨31% 中信建投降17% 
【出处】新京报

  伴随着上市券商年报的陆续披露,券商从业人员的薪资也逐渐浮出水面。
  贝壳财经记者据已有的24家券商年报统计,2024年多家上市券商人均薪酬出现回暖迹象,高管尤其是头部券商高管薪酬再次迎来剧烈调整,曾经的千万年薪光景不再,头部券商高管薪酬最高不到300万元。
  “在业绩良好的情况下,员工中的优秀者将有机会获得更高薪酬,而作为行业关注重点的高管,其薪酬可能会继续处于小幅下降或滞涨状态。”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券业薪酬调整方向将延续现有趋势,即高管薪酬面临较多限制,一线员工、核心人员及中层干部将维持较为稳定的待遇环境。
  券商薪酬结构分化加剧:华安证券涨幅达31% 头部中信建投降幅达17%
  在经历连续两年下降后,2024年券商人均薪酬变动呈现冰火两重天,行业薪酬结构性分化加剧,截至目前,涨幅最大与降幅最大的差距达50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数据的24家上市券商中,近六成券商人均薪酬呈现上涨态势。其中,华安证券涨幅最大,达到31%;华鑫股份、国海证券、南京证券、红塔证券和广发证券紧随其后,涨幅超过10%。
  头部券商中,除广发证券外,国泰君安、中国银河、华泰证券等多家券商的人均薪酬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涨幅介于3%-8%之间。
  具体来看,“一哥”中信证券以77.98万元的人均薪酬位列第一,国泰君安紧随其后,人均薪酬达到70.97万元,申万宏源、广发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几家券商人均薪酬保持在60万-70万元之间。
  与此同时,也有券商人均薪酬出现了较大下滑。截至目前,中原证券遭遇19%的薪酬降幅,人均薪酬从2023年的33.5万元降至27.25万元;头部券商中,中信建投人均薪酬下降17%至46.83万元;中泰证券暂列第三,人均薪酬降幅超过10%。
  此外,国联民生、中金公司、信达证券、光大证券等券商人均薪酬降幅超过5%。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近5年的数据发现,绝大多数上市券商的人均薪酬高峰集中于2020年和2021年,彼时,部分券商人均薪酬超过百万元。伴随着市场热议、业绩变动以及有关部门的关注,2021年开始少数券商开始低调降薪,2022年券商普遍按下降薪按钮,2023年多数券商的人均薪酬维持了平稳过渡,到了2024年,已有十余家券商人均薪酬出现明显的回暖迹象。
  券业资深人士王剑辉指出,券商薪酬调整主要是经营环境、政策环境两种因素叠加导致的结果。“券商从业人员薪酬更多还是与当年业绩挂钩,可能疫情刚发生的前一两年,行业景气度较高,券商业绩普遍未受到较大影响,所以体现在员工薪酬上变化不大。后来受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行业整体景气度回落,券商业绩本身受到影响,同时叠加监管政策的要求,薪酬整体水平随之下降。”
  王剑辉指出。近一两年,在降低高管薪酬的同时,各家机构尽量保持中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的薪酬相对稳定,以留住人才并吸引新的人才。
  高管薪酬从“千万到百万”断崖式调整,中信证券连续三年阶梯式下滑
  过去一年,市场关于券商限薪的传言频频引发热议,彼时,有多家券商传言将限薪300万。
  实际情况如何?年报来揭秘。整体来看,2024年证券行业高管延续薪酬改革的趋势,头部券商管理层薪酬再次大幅调低,相比之下,部分中小券商的高管薪酬出现了被动突围,薪酬水平反超头部机构。
  广发证券以3176.48万元的管理层薪酬总额暂居榜首,中信证券、方正证券、东方财富、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几家券商的管理层年度薪酬总额紧随其后,均介于2000万-3000万之间。
  中信证券管理层年度薪酬总额连续三年阶梯式下滑,从2021年的1.67亿元高位降至目前的2875.73万元,累计降幅达八成,高管薪酬均低于300万元关口;中金公司高管薪酬更是历经四连降,总额从2020年的1.68亿元降至2259.10万元。
  相比之下,年内东方财富等个别券商的管理层薪酬有所微升。从金额前三的高管薪酬总额来看,目前仅有东方财富一家的前三高管薪酬总额超过1000万元,同时,其董事长以501.98万元年薪问鼎行业榜首,同比增幅17%,成为目前唯一突破300万元的券商掌门人。
  方正证券金额前三的高管薪酬总额达到909.04万元,位列第二,华鑫股份、招商证券、广发证券、国联民生等几家公司前三高管薪酬总额超过600万元,超过了中金公司、华泰证券、中信证券、中国银河等头部券商。
  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头部券商高管薪酬最高不到300万元。
  2024年,中信证券董事长年薪达230万元,相比上年的504万元直接“腰斩”,这也是近5年来,中信证券董事长薪酬变动最剧烈的一次。同期,中信证券总经理薪酬早在2020、2021年直逼千万元大关,而2024年其薪酬已经降至240万元。
  中金公司董事长薪酬同样在近几年经历从“千万到百万”的断崖式调整。相比之下,招商证券、方正证券、华鑫股份、国泰证券、光大证券等券商董事长和总经理薪酬由于降幅较小,目前薪酬水平排名反而靠前。
  “监管政策的调整对券商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管薪酬产生较大影响,大中型券商往往具有国资背景,其高管薪酬受到监管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的双重约束。”王剑辉指出。
  券商薪酬制度进一步规范 业内:未来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事实上,针对券商高薪频频引发的舆情,近年来监管高度关注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仅从2024年来看,当年3月,证监会出台《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强调弘扬“五要五不”金融文化,要求薪酬设计体现社会责任与长期价值导向,避免过度激励诱发道德风险。
  彼时,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司司长申兵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坦言,近年来,部分证券基金机构从业人员存在奢靡享乐、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风气,严重损害行业形象。
  同年5月,证监会修订发布《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明确禁止短期激励和过度激励,尤其针对投行业务的“包干制”等高风险模式进行严格限制。与此同时,监管密集开展薪酬专项检查,多家券商因制度缺陷被点名。
  2024年9月,中原证券因薪酬管理问题被河南证监局要求责令改正,具体问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事项决策程序不规范,披露不完备;薪酬管理及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薪酬递延支付要求执行不到位,内部问责机制执行不严格等。同期,中金公司因薪酬管理制度不健全、薪酬相关信息披露存在错误、人员任职管理和信息报送存在问题被北京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王剑辉表示,未来券业薪酬调整方向将延续现有趋势并逐步回归行业合理水平,即高管薪酬面临较多限制,一线员工、核心人员及中层干部将获得较为稳定的待遇环境。“在业绩良好的情况下,员工中的优秀者将有机会获得更高薪酬,而作为行业关注重点的高管,其薪酬可能会继续处于小幅下降或滞涨状态。”

【2025-04-08】
中金公司(4月8日)出现1笔大宗交易 
【出处】本站iNews【作者】大宗探秘
据本站数据中心统计,4月8日中金公司收盘价为32.03元,出现1笔大宗交易。详情如下:成交量:7.80万股 | 成交价:32.03元 溢价率:0.00%买方: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分公司卖方: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金公司大宗交易信息序号交易日期最新价成交价格成交量(万股)溢价率买方营业部卖方营业部12025-04-0832.030032.03007.8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分公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历史大宗交易详细数据请进入本站数据中心-大宗交易页面查看

【2025-04-08】
增持!回购!数十家上市公司迅速公告 
【出处】金融时报【作者】李自钦

  4月8日,在A股市场前一日出现回调后,包括众多龙头企业在内的数十家上市公司抓住回调机遇,发布拟进行回购增持公告,向市场传递信心。
  招商局集团旗下7家上市公司招商蛇口、招商港口、招商轮船、招商公路、中国外运、辽港股份、招商积余,4月8日盘前集体发布公告,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及内在价值的高度认可,计划提速实施股份回购计划,切实维护上市公司全体股东权益,持续巩固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心,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4月8日,贵州茅台发布关于回购股份实施进展的公告。公告显示,公司截至2025年4月7日已累计回购131.59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为0.1048%,累计支付金额为19.48亿元。公司将按照回购金额上限,尽快完成剩余约40.5亿元的回购及股份注销程序,并已着手起草新一轮回购股份方案。同时,公司控股股东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着手起草增持方案,后续公司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及时披露相关公告。
  中国石化公告称,拟12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系统增持公司A股及H股股份,拟增持金额累计不少于20亿元,不超过30亿元。
  国泰君安公告称,董事长朱健提议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部分公司股份,回购股份将用于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回购股份种类为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回购股份的资金总额为10亿元至20亿元。
  美的集团公告称,拟以不超过30亿元,不低于15亿元回购股份,本次回购股份将用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及/或员工持股计划,回购价格不超过100元/股。
  京东方A公告称,董事长陈炎顺提议回购公司部分股份,以自筹资金回购公司社会公众股份,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增厚每股收益,提升公司长期价值。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15亿元,可于年内分期实施。
  温氏股份公告称,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已通过股份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数量超3400万股,成交总金额约6.1亿元(不含交易费用)。公司计划在公告日至2025年4月30日期间,继续实施回购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
  紫金矿业公告称,公司4月7日召开的第八届董事会2025年第6次临时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A股股份方案的议案》。本次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6亿元(含)且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含),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17.00元/股(含)。
  同时,在昨日回调后,多家市场机构均表示,A股价格的回调幅度已基本反映此次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
  中金公司表示,当前市场或已处于偏底部区域,市场进一步下行风险可能非常有限。短期来看,特朗普关税政策后续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预计A股市场短期难免出现阶段性波动。4月7日市场回调后已大体计入企业盈利影响程度,而且当前A股估值吸引力再度凸显,无论从历史纵向对比,还是全球横向对比,以及和债券回报率相比,中国股票市场都具备较高的性价比。

【2025-04-08】
中资券商股今日回暖 中国版平准基金横空出世 市场交投持续活跃有望支撑券商业绩 
【出处】智通财经

  中资券商股今日回暖,截至发稿,中金公司(03908)涨4.58%,报12.32港元;广发证券(01776)涨4.51%,报9.03港元;国泰君安(02611)涨4.21%,报9.91港元;中国银河(06881)涨3.7%,报6.44港元。
  消息面上,4月8日,多部门发布政策稳定资本市场。东吴证券首席战略官、联席所长孙婷表示,近期多部门推出稳定资本市场举措,中央汇金公告将持续加大增持ETF规模和力度,而央行则表示为其提供再贷款支持,“中国版平准基金”将为股市提供坚实后盾。同时,金监总局上调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预计将进一步引导险资发挥耐心资本优势,为股市带来更多增量资金。当前多部委联合共进,展现出维护资本市场平稳的坚定决心和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信心,有望形成政策合力,为资本市场发展注入强心剂。
  国泰海通证券指出,市场交投持续活跃有望支撑券商业绩,推荐业绩大幅改善及有并购预期的头部券商,个股推荐华泰证券、中国银河、中金公司H以及中信证券。波动利率环境下头部券商业绩确定性更强,Q1低基数叠加股基交易额放量下,部分头部券商有望实现确定性盈利改善。

【2025-04-08】
加大信息技术投入 券商推动数智化转型 
【出处】中国证券报【作者】林倩

  ● 本报记者 林倩
  随着上市券商2024年年报的陆续披露,行业整体的信息技术投入情况也逐渐浮现。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部分券商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持续增加。头部券商强者恒强,在信息技术领域持续发力;中小券商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显著增长,显示出积极的数字化转型态度。
  在业内人士看来,券商金融科技的持续投入对增强客户体验感、推动业务发展、提升管理能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在大模型的赋能下,未来证券行业业务场景的服务能力将不断提升。
  8家券商去年信息技术投入超10亿元
  从目前已披露2024年年报的券商来看,2024年信息技术投入金额超过10亿元的有8家,头部券商以较强的综合实力,占据优势。其中,华泰证券以24.48亿元居于行业首位;国泰君安则以22亿元紧随其后;中金公司和招商证券的信息技术投入均超15亿元,分别为15.85亿元和15.83亿元;中信建投的信息技术投入为15.2亿元,广发证券、中国银河和申万宏源也均超过10亿元。
  中小券商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较为有限,信达证券、南京证券、中原证券、红塔证券2024年的信息技术投入均不超过2亿元。
  从增幅来看,有15家券商2024年的信息技术投入金额实现增长。其中,光大证券的信息技术投入为6.59亿元,同比增长20.92%;红塔证券和南京证券的信息技术投入分别为1.73亿元和1.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2%和11.39%。
  也有部分券商在2024年缩减了信息技术投入。华安证券2024年的信息技术投入为2.4亿元,同比下降24.76%;中原证券的信息技术投入同比下降13.07%;中金公司、中泰证券、华泰证券的信息技术投入也均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
  加强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建设
  今年以来,DeepSeek旋风席卷全球,多家券商纷纷宣布完成部署,推动金融科技赋能细分业务,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已成为行业共识。
  “先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刻地改变了证券行业的运营环境和竞争格局,为应对互联网的渗透和大模型引发的新一轮革命,证券公司纷纷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运用先进的数字科技改善客户体验、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经营效率、降低风险成本,日益推动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从传统的收费型模式向注重专业服务、深化客户关系和利用网络服务等多元化模式转化。”国泰君安在2024年年报中如此表示。
  国泰君安表示,公司已基本建成企业级数据库,完成管理驾驶舱全面改版升级,初步落地智能化基础设施,行业首家实现将大模型能力全面融入客户服务体系,将持续推进自主金融科技创新。
  光大证券也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公司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管理工作,加强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建设,强化业技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科技自主掌控能力、创新应用能力和数据驱动能力,提升系统建设质效,推动落实公司数字化转型任务。
  此外,也有多家券商透露了公司大模型的发展情况。广发证券表示,2024年公司累计落地43个AI大模型应用,场景数量和业务覆盖保持行业领先;华泰证券表示,公司已落地集异构算力、运营管理、应用开发三位一体的大模型平台体系,在投研、投顾、投行等典型场景取得进展,通过智能化工具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全力打造下一代证券行业客户端智能化应用。

【2025-04-08】
2024年多家券商经纪业务回暖 财富管理转型成效初显 
【出处】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 在已披露2024年年报的20余家上市券商中,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实现正增长的约占九成
  □ 以客户资产增值为导向的服务模式,正在替代传统佣金模式,成为券商财富管理收入新引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也深度渗透至业务链条
  ◎闫刘梦
  已披露的券商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多家券商经纪业务回暖,财富管理转型成效初显。
  业内人士表示,政策利好、市场活跃及数字化转型推动下,券商行业正向多元服务模式转变。
  经纪业务收入普涨
  2024年上市券商经纪业务收入普涨,资本市场回暖是一大重要原因。数据显示,2024年沪深两市成交额为254.8万亿元,同比增加20.1%,日均成交额超1万亿元。尤其是2024年四季度以来,政策利好和资金面改善推动了市场放量。
  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直接带动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增长,在已披露2024年年报的20余家上市券商中,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实现正增长的约占九成。
  头部券商依靠客户基础与渠道优势,占据收入高地。中信证券以107.13亿元的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位居榜首,同比增长4.79%;国泰君安以78.43亿元位居第二,同比增长15.51%。
  广发证券、华泰证券、中国银河、招商证券等券商收入规模在58亿元至67亿元的区间,为第二梯队;申万宏源、中金公司、方正证券该项业务收入均超40亿元。
  经纪业务收入增幅方面,国联民生证券以39%的同比增速领跑;华林证券紧随其后,同比增长30%;南京证券、方正证券、红塔证券、中原证券等同比增幅均超20%。
  经纪业务对营收的贡献方面,方正证券以52%的占比居首;华林证券、中原证券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39%、38%;光大证券、中泰证券、招商证券占比分别为31%、31%和30%。
  受“9·24行情”的推动,四季度券商经纪业务收入显著提升。例如,信达证券、中泰证券、南京证券四季度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7.55%、99.85%和126.80%。
  多家券商新增客户超百万
  上交所数据显示,2024年A股股票账户新开户累计2499.89万户,相较2023年的2144.36万户增长16.6%。在2499.89万户新开账户中,个人投资者户数为2492.14万,机构户数为7.75万。截至2024年末,A股累计股票账户数为3.7亿户。
  具体来看,中信建投以199.02万户新增客户居首,同比增长62.73%,高净值客户数量创近5年新高。据悉,公司充分利用多渠道、多模式线上获客手段,不断提升客户数量和用户黏性,互联网引流效果显著。
  此外,中国银河、中金公司、平安证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等券商新增开户数均超百万。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券商加速优化客户结构。例如,国泰君安富裕及高净值客户数同比增长17.9%;招商证券托管资产超30万元的财富管理客户数达62.75万,财富管理客户资产合计达1.56万亿元,高净值客户数(托管资产超800万元的客户)合计3.47万。
  针对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国银河表示,公司持续夯实零售客群基础,巩固交易服务优势,优化“获客、活客、黏客、留客”全流程闭环管理,积极稳慎推进多渠道合作,加速客户全旅程、全场景、“线上+线下”服务触达。
  财富管理转型加速
  2024年被视为券商财富管理从“卖方销售”向“买方投顾”转型的关键之年,多家券商通过重构服务模式、引入AI技术等方式,探索差异化路径。
  以客户资产增值为导向的服务模式,正在替代传统佣金模式,成为财富管理收入新引擎。例如,国泰君安“君享投”业务客户资产保有规模达264.16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07.5%;招商证券称,在基金投顾业务方面,公司通过新增养老基金优选等策略、优化智能定投模型等方式,有效提升客户投资体验。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也深度渗透至业务链条。例如,平安证券多渠道线上获客,互联网引流效果行业领先;华泰证券搭建开放式因子研究平台,迭代资产配置工具,探索AI大模型在投顾场景的应用。

【2025-04-07】
“牛市旗手”,重仓股出炉!现身87股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新进46股 
【出处】证券时报网

  随着年报季的徐徐展开,券商2024年末重仓股及持股变动情况也浮出水面。
  作为专业的投研机构,券商通常也会通过自营盘买卖股票。由于在选股方面,券商具备较为深厚的行业研究和市场分析能力,因此历来券商重仓股也被市场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已有超过116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年报,其中有87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了券商身影。牧原股份、藏格矿业、卫星化学暂列券商前三大重仓股。行业方面,券商偏好化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煤炭等行业,持仓市值居前。
  券商现身87股十大流通股东名单
  数据显示,目前已披露的1160余家上市公司年报中,有87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了券商身影。
  整体来看,上述87家上市公司券商合计持股数量达13.05亿股,持股市值为205.52亿元(以2024年末收盘价计算,下同)。牧原股份、藏格矿业、卫星化学暂列券商前三大重仓股。行业方面,券商偏好化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煤炭等行业,持仓市值居前。
  具体而言,从2024年末券商持仓市值排名看,除了中信证券持有3.83亿股中信建投股份(持股市值约98.58亿元)以外,牧原股份乃券商第一大重仓股,中信建投持有3697.24万股牧原股份,持仓市值约为14.21亿元。不过,在2024年第四季度,中信建投对牧原股份进行小幅减持,相比2024年三季度末减持了43.1万股。
  藏格矿业则暂居券商第二大重仓股,包括招商证券、广发证券、申万宏源等3家券商合计持有4783.32万股藏格矿业,持仓市值合计达到13.26亿元。相比2024年三季度末,上述三家券商操作方向略有不同,其中广发证券增持23.71万股,申万宏源新进藏格矿业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广发证券则小幅减持了0.75万股。
  排名第三的则是卫星化学,广发证券在其2024年年报中新进该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持仓4642.52万股,持仓市值为8.72亿元,堪称重仓买入。
  此外,海螺水泥、江中药业、平煤股份、江淮汽车、振芯科技也是券商的重仓股,券商持仓市值均超过3亿元。
  新进46股
  从券商调仓来看,在这87只券商重仓股中,有46只个股是券商在2024年四季度新进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卫星化学、藏格药业以外,江淮汽车、粤高速A、赢合科技、苏泊尔、山东高速均为券商新进重仓股,且券商持仓市值都超过1亿元。
  从券商增持情况看,截至目前,券商在2024年四季度对17只个股进行增持。其中,平煤股份获东方证券加仓约990万股,增持数量暂居第一;振芯科技获中信证券加仓约720万股,华北制药获财达证券增持约608万股;ST盛屯、江中药业也分别获得国泰海通证券、东方证券增持超300万股。
  此外,也有一些上市公司,虽然券商仍位列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但在去年四季度有所减持。例如,申万宏源减持约786万股马钢股份,中信证券减持约676万股陕国投A,中金公司减持超400万股宏创控股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共有5只个股被多家券商共同持有,分别是藏格矿业、宏创控股、ST盛屯、古越龙山、振芯科技。
  头部券商持仓规模领先
  头部券商截至2024年末的持股数量及持仓规模稳居前列。从截至目前的数据来看,“券商一哥”中信证券现身20家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剔除中信建投后,合计持仓市值达11.84亿元。中信证券的重仓股包括振芯科技、陕国投A、赢合科技、冀东水泥等等。
  中金公司现身17家公司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合计持仓市值达6.52亿元,重仓股包括宏创控股、山东高速、古越龙山等等,持仓相对分散。
  中信建投现身8家公司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合计持仓市值达23.89亿元,持仓较为集中,重仓股包括牧原股份、新诺威、节能风电等等。
  国泰海通证券则现身6家公司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合计持仓市值达8.49亿元,重仓股包括江淮汽车、沪宁高速等。
  6家券商去年自营收入超百亿
  目前,共有28家券商(含非上市券商)披露了2024年年报,其中超半数实现营收、净利实现同比“双增长”。从各券商的营收构成来看,自营业务成为影响上市券商营收表现的“胜负手”。数据显示,28家券商中,有20家券商的自营业务营收占比超25%,其中5家自营业务营收占比超40%。
  从自营业务规模来看,2024年共有6家券商自营业务净收入超100亿元,分别是中信证券、国泰海通、华泰证券、中国银河、申万宏源、中金公司;此外招商证券、广发证券、中信建投的自营业务净收入均超70亿元。
  从自营业绩的同比变动来看,包括红塔证券、国投证券、南京证券、东兴证券、广发证券、东方证券、恒泰证券等诸多券商2024年自营业务净收入实现100%以上增长;东海证券、华林证券的自营业绩也大幅改善。不过,也有一些券商自营业绩“滑铁卢”,比如,中原证券2024年自营业务净收入同比减少68%,国联民生证券的自营业务净收入则下滑21%。

【2025-04-07】
降费压力倒逼模式重构 基金公司“降本增效”账本曝光 
【出处】中国证券报【作者】张舒琳

  □本报记者 张舒琳
  自2023年公募基金启动费率改革以来,权益类、固收类、QDII等产品管理费普遍下调,直接压缩了基金公司的收入空间,叠加市场宽幅震荡,基金公司的业绩进一步分化。近期披露的部分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中,多家基金公司的营收情况出炉,整体呈现“头部领跑,中小承压”的趋势。不过,也有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降本增效”已成为近年公募行业的关键词,据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解,基金公司已采取多重手段应对降费冲击和市场冲击,包括优化业务结构、发力专户等业务、提升资金效率、压缩非必要成本等。
  业绩分化加剧
  数据显示,截至4月5日,已有超40家公募基金的上市公司股东披露2024年年报,这些基金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数据得以浮出水面。其中,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华夏基金和工银瑞信基金等头部机构的2024年净利润均超过20亿元。
  从增速来看,2024年权益市场波动和降费措施对中小基金公司的影响逐渐浮现,多家基金公司净利润大幅下滑,如光大保德信基金、信达澳亚基金、东方证券资管等净利润降幅均在30%以上。
  不过,也有部分基金公司业绩实现大幅增长。例如,中金基金2024年净利润超过1亿元,增幅超过100%;中信建投基金2024年净利润达5000万元,增幅超过60%;华泰柏瑞基金2024年净利润7.3亿元,增幅超过40%。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上述基金公司2024年净利润实现逆势增长,主要得益于多方面战略布局和业务优化。例如,中金基金将REITs打造成其业务亮点,据中金公司年报,2024年中金基金积极丰富产品线布局,推出多只匹配各类市场需求的产品,包括中金印力消费REIT、中金联东科创REIT、中金重庆两江REIT,公募REITs管理规模持续保持行业前列。
  中信建投基金财务部负责人王欢表示,一方面,专户业务对2024年业绩贡献显著,在全年债市走强背景下,公司重点发力专户业务,全年提取并确认浮动管理费收入同比大幅增加,尤其是固收类专户产品表现较好,叠加低利率环境下机构资金对稳健收益的需求提升,带动业务规模和管理费收入双增长;另一方面,公募业务结构优化对冲费率压力,尽管权益类产品管理费率同比下降20%,但公司通过深耕固收领域实现公募管理规模逆势增长38.21%,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规模扩张弥补了权益产品的收入缺口。
  华泰证券年报显示,2024年华泰柏瑞基金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投资策略,持续丰富产品线品类,指数类基金规模增长明显,截至报告期末管理资产规模合计人民币6882.08亿元,旗下沪深300ETF位居沪深两市非货币ETF规模市场第一。
  差异化重构竞争力
  在行业费率改革深化、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基金公司普遍推进“降本增效”。基金公司如何做到降本,又如何能实现真正增效?
  王欢表示,在中信建投基金的企业文化建设中,着重强调了“降本增效”的文化建设,以科技赋能、资源整合和战略聚焦为核心,用“降本”与“增效”双轮驱动。一是以资源配置驱动运营效率升级,通过数字化转型重构运营流程,将资源集中投入核心系统升级等方面,压缩非必要运营成本。同时强化供应商管理,通过集中采购和流程标准化减少非刚性开支。此外,在人力成本优化上,重点向投研团队倾斜,保障核心人才竞争力。
  二是以规模效应和投研能力筑牢护城河。针对市场避险需求,持续扩大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低波动产品规模,并通过REITs等创新产品抢占细分赛道。在投研端,依托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构建量化模型,优化资产配置和风险预警能力,实现研究流程化、决策平台化,提升投资胜率。
  三是以客户价值创造重塑增长逻辑。减少对高成本代销渠道的依赖,通过定制化服务增强机构客户黏性。同时,深化与母公司经纪业务条线的协同,探索“投顾+产品”生态,将客户资产配置需求与产品创新有效对接。

【2025-04-07】
券商资管规模触底回升 盈利能力仍处低位 
【出处】证券时报

  随着上市券商2024年年报披露不断推进,券商资管业务的开展情况逐步清晰。
  去年,券商私募资管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实现触底回升。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4年末,券商及其资管子公司私募资管产品规模达5.4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多家头部券商相关业务数据发现,去年头部券商资管整体管理规模实现稳定增长,其中,中信证券成为唯一一家在管规模超过1.5万亿元的券商。
  值得注意的是,券商资管业务受到市场波动和行业管理费用下行的双重冲击,部分公司收入下滑明显,未来券商资管提升盈利水平仍然任重道远。
  管理规模触底回升
  从年报数据来看,大部分头部券商资产管理规模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证券时报记者根据上市公司年报及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年末,不考虑海通证券与国泰君安合并的背景下,已经发布年报的券商中,在管规模第一的仍然是中信证券,资产管理规模合计达15424.46亿元。
  紧随其后的分别是国泰君安和华泰证券,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分别为5884.30亿元和5562.67亿元。另外,中金公司以5520.34亿元的规模位居第四,第五则是中信建投证券,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为4948.58亿元。
  从增速看,头部券商增速普遍不高。中信证券上年的数据是13884.61亿元,同比增速约为11.09%,国泰君安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较上年末增长6.5%,中金公司受托管理总规模甚至出现小幅度下滑。
  相对于规模,产品结构的变化可能更值得关注。其中,最大变化是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规模的快速扩张。
  2024年2月,券商私募资管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规模达到了2.67万亿元,首次超过了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并连续保持了10个月的领先优势,规模差距亦逐渐拉大。这表明,在资管新规之后,券商资管近年来持续发力主动管理,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这在头部券商的年报中也可以管窥一斑。国泰君安在年报中披露,截至2024年年末,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规模为2393.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1%。单一资产管理规模为1295.3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6%。专项资产管理规模1404.0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1%。
  中信证券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规模为3432.43亿元,同比增长了15.3%。
  公募化转型任重道远
  由于多家头部券商的资管子公司仍然没有获得公募牌照,导致头部券商在产品布局等方面存在劣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公募资管非货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券商分别为东方红资管、中银国际证券、财通资管、国泰君安资管、中泰资管、浙商资管、中信资管、东证融汇资管、华泰资管、山西证券。
  其中,仅东方红资管、中银国际证券、财通资管3家的非货管理规模超过千亿元,分别为1509亿元、1224亿元和1133亿元。且排名前十的券商中,除中信资管和东证融汇资管外,其余均为公募持牌机构。
  从年报数据看,公募牌照能在产品布局、市场营销等方面充分释放券商资管的整体能力,从而提升券商资管业务盈利水平。
  东方证券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管理规模仅有2165.68亿元的东证资管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4.35亿元,净利润3.33亿元。
  另一家拥有公募牌照的华泰证券资管截至2024年年末资产管理规模为5562.67亿元,全年实现了营业收入17.46亿元,净利润8.82亿元。
  与之对比,2024年管理规模3114亿元的光证资管,2024年营业收入6.75亿元,实现净利润2.19亿元。
  因此,在部分头部券商的年报中,获取公募牌照仍是重要的年度任务。中信证券在年报中表示,“资产管理业务将进一步加强投研团队建设,持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持续推进公募牌照申请。”
  不过,自2023年11月,兴证资管获批开展公募管理业务之后,整个2024年再无一张公募牌照花落券商。证监会信息显示,目前广发证券资管、光大证券资管、国金证券资管3家券商资管提交的公募业务申请,审批进度也均在2023年止步于补正环节。
  盈利能力仍在低位
  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券商资管管理规模不断压缩,虽然2024年略有反弹,但是整体而言仍然处于低位,与之对应,券商资管的整体盈利能力也大幅压缩。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上市券商年报以及中金公司研报统计了头部券商2024年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的情况。
  数据显示,2024年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位列第一的是华泰证券,资管业务净收入高达31.06亿元,中信证券和东方证券位列二三,分别是23.22亿元和13.41亿元。另外,中金公司2024年也实现了高达12.09亿元的资管业务净收入。
  不过,如果对比业务规模变化数据来看,就能发现券商资管业务创收能力显著下降。比如,中信证券去年管理规模增长了11%,但是资管业务净收入仅增长5%。东方证券、申万宏源和华泰证券2024年资管业务净收入则分别下降34%、30%和27%。
  而东方证券、申万宏源2024年的管理规模都只下降了10%左右,华泰证券的管理规模则从4799.05亿元增至5562.67亿元。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管理费收入和业绩报酬收入。业绩报酬收入与市场环境、基础资产表现、管理人投研能力相关,而由于规模下降、市场波动连累,此前券商资管业务多个年度出现了业绩增速低于规模增速的情况。考虑到2024年整体权益市场波动较大,部分券商资管业绩增长确实存在压力。此外,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整体资管行业管理费下降也可能是导致券商资管盈利能力下滑的重要因素。
  天相投顾统计显示,2024年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总计达1226.78亿元,同比下滑了8%。
  “公募业务布局较多的券商资管受到全行业降费的冲击更为明显,以私募为主的券商资管同样也受到资管行业整体降费的影响。”有资深券商资管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大多数券商资管产品布局主要集中在固收市场,近两年竞争越来越激烈,也会导致整体创收能力下滑。
  申万宏源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2024年公司资产管理及基金管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为7.96亿元,同比减少1.79亿元,下降18.36% ,主要是受资产管理规模和管理费率下降等因素影响,管理费收入同比减少。

【2025-04-07】
部分头部券商IT资金投入连续2年“瘦身” 
【出处】证券时报

  在金融科技浪潮奔涌、成本控制压力攀升的背景下,券商对IT(信息技术)投入的投产比考量或较以往更为审慎。
  上市券商年报披露已过半,其中部分券商披露信息技术领域的金额投入及人员投入情况。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多数券商的信息技术投入金额呈现增长态势,但有25%的机构投入规模“缩水”,其中不乏头部券商。在人员配置方面,超半数券商的信息技术人员过去一年“减员”,个别头部机构减员规模超200人;同时,也有大型券商加大扩招力度。
  当前,AI大模型正深刻影响各个行业,多家券商年报显示已推进大模型应用落地。不过,大模型的布局需要“烧钱”,未来券商如何应对成本挑战,值得继续观察。
  头部券商减少资金投入
  目前,超过20家券商发布了2024年年报,其中有20家披露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情况。
  根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有2家券商的资金投入规模保持在20亿元以上。华泰证券2024年信息技术投入达24.48亿元,而国泰君安为22亿元。另有6家券商的信息技术投入金额超过10亿元,分别为中金公司(15.85亿元)、招商证券(15.83亿元)、中信建投(15.2亿元)、广发证券(13.77亿元)、银河证券(12.54亿元)、申万宏源证券(11.85亿元)。
  不过,从同比情况看,少数券商的IT投入在“缩水”。华安证券的投入规模下滑较多,2024年该券商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近2.4亿元,较2023年的3.19亿元同比减少达24.76%。中原证券也从2023年的1.99亿元减少至2024年的1.73亿元,资金投入规模同比下滑13.07%。
  不止中小机构,有个别大型券商也在减少投入。年报显示,华泰证券从2023年的25.78亿元投入规模下滑至2024年的24.48亿元,同比减少5.04%。这家一直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核心能力的券商,如今已是连续第二年减少投入。根据年报,华泰证券信息技术投入金额曾在2022年达到顶峰,为27.24亿元。
  有相似情况的还有中金公司,该券商也同样连续两年减少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投入。年报显示,中金公司2022年至2024年的信息技术投入金额分别为19.06亿元、17.29亿元、15.85亿元。
  相对来看,3家中小券商2024年的信息技术投入金额在上升。光大证券从2023的5.45亿元上升至6.59亿元,同比增长20.92%。红塔证券、南京证券分别增长13.07%、11.39%,这两家券商当前的资金投入均不超过2亿元。
  人员投入策略出现分化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提速,证券业将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相关岗位成为主要招聘方向。然而,2024年各券商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人员投入策略出现分化,部分机构持续加大“招兵买马”力度,也有机构开始精简团队规模。
  已有16家上市券商披露了信息技术人员的数量,有3家券商的信息技术人员数量超过千人。其中,招商证券团队规模最大,达到2200人,是目前唯一一家拥有逾2000名信息技术人员的券商。该券商在上述领域过去一年增员逾280人,增长14.76%。中信证券则有1935名信息技术人员,增长0.99%。中金公司有1077名,增长1.41%。
  不过,从同比情况看,截至目前,信息技术人员投入呈现增长的券商有7家,不及一半。有9家券商的信息技术人员数量同比减少。其中,中信建投信息技术人员数量减少超过20%,从2023年的1158人精简至888人,减员270人。国海证券在信息技术领域也有明显的减员,从2023年208人减少至2024年的187人,减少逾10%。
  大模型应用初见成效
  2025年以来,随着DeepSeek的爆火,证券公司在AI大模型方面的投入受到市场关注。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近日,共有11家上市券商在年报中透露过去一年在AI大模型布局方面取得的突破进展。
  华泰证券首席执行官周易在给股东的致辞里表示,大语言模型的历史性突破揭开人工智能时代的序幕,AI+垂类应用场景的爆发即将到来。对金融行业来说,业务场景的能力提升只是开始,未来要迎接的将是服务范式的重塑。
  他谈到,在夯实AI大模型的底层能力基础上,公司探索以AI思维和技术重塑业务场景的可能。目前华泰证券已落地集异构算力、运营管理、应用开发三位一体的大模型平台体系,在投研、投顾、投行等典型场景取得进展。
  国泰君安在年报中指出,2024年公司初步落地智能化基础设施,成为行业首家实现将大模型能力全面融入客户服务体系的券商。
  广发证券董事长林传辉表示,过去一年公司累计落地43个AI大模型应用,场景数量和业务覆盖保持行业领先。此外,招商证券称,过去一年聚焦“AI+金融”战略,发布天启大模型体系。

【2025-04-07】
一季度中资券商港股投行业务排名揭晓 头部机构领跑 
【出处】证券日报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持续推进,中资企业积极寻求“出海”机遇,而赴港上市也为中资券商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投行业务增长空间等创造了机遇。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活动持续升温,融资规模同比增长逾400%。此外,该数据也透露出,中资券商国际化战略成效初显,头部机构凭借全周期服务能力领跑承销保荐市场。
  股权融资活跃
  2025年第一季度,港股市场表现较为亮眼,恒生指数累计上涨15.25%,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达20.74%。受政策利好、市场流动性改善等因素推动,港股一级市场融资持续回暖,IPO、再融资市场显著活跃。
  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包含IPO与再融资)金额为130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257亿港元)大幅增长408.08%。IPO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共有16家企业在主板成功上市(未包含香港创业板转主板上市企业),较去年同期的12家增长33.33%;IPO募集金额合计为18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48亿港元大幅增长280.57%。再融资方面,项目数量为107起,较去年同期的94起增长13.83%;募集金额合计112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37.26%。
  当前,中资券商正加速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推动境外投行业务迈上新台阶,而国际业务领先的券商则有望“先声夺人”,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提供优质服务、科学管理风险,逐步成长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投资银行。
  从IPO维度来看,保荐规模方面,华泰金控以28.92亿港元的保荐规模位居榜首,高盛以26.42亿港元的保荐规模位居第二,中信证券(香港)以23.84亿港元的保荐规模位列第三。承销规模方面,排名居于前三位的同样为华泰金控、高盛、中信证券(香港),承销规模分别为30.88亿港元、26.42亿港元、25.01亿港元。IPO承销家数方面,中银国际、招银国际和富途证券并列榜首,均担任8家公司的IPO承销商。
  从再融资维度来看,承销规模方面,高盛以250.77亿港元的再融资承销规模位列第一,承销2起;中金公司以159.19亿港元的位列第二,承销4起;摩根士丹利以142亿港元位列第三,承销1起。承销数量方面,国泰君安(香港)以承销商身份参与了6起再融资事件;中信证券(香港)、中金公司均参与了4起再融资事件;京基证券、招银国际和华泰金控各参与了3起再融资事件。
  把握港股市场机遇
  当前,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情持续升温,为中资券商投行业务开辟了新的增长极。
  “中资券商有望在蓬勃发展的港股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专业化、差异化策略推动投行业务的增长。”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把握港股业务机遇,在与外资投行的“同台竞技”中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中资券商需要增强自身的市场研究能力,深入理解港股市场规则,发挥对内地企业业务模式更为熟悉的优势,为赴港上市企业提供更贴近需求的定制化服务,与外资投行展开差异化竞争。同时,提高承销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也不可或缺,从前期上市辅导到后期持续跟踪支持,中资券商可通过为企业提供全周期、一站式的专业服务提升竞争力,同时借鉴外资投行经验,通过跨境团队协作提升项目执行效率。
  近年来,中资券商正持续加码中国香港市场,国际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中信证券完成中国香港市场IPO项目22单、再融资项目9单。中国银河境内外一体化展业效能不断彰显,竞争力持续提升,2024年完成23个港股IPO项目。2024年,中金公司作为保荐人主承销港股IPO项目19单,主承销规模38.35亿美元。东方证券股权承销业务加强境内外协同,2024年承销港股上市项目7个,承销总额同比增长5倍。
  为进一步把握港股市场机遇,当前,中资券商纷纷加强国际化战略部署,制定独到的投行业务发展战略,提升在港股市场中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展望投行业务的发展,中金公司表示,将围绕新质生产力支持方向,拓展优质肩部、腰部企业的覆盖,提升项目质量、扩充项目储备,保持港股IPO项目数量和承销份额的领先优势。中信建投表示,将持续推进内地和中国香港投行一体化工作,继续拓展在中国香港市场的业务范围,实现在中概股回归、港股私有化、跨境收购等不同类型业务领域的多样化发展,进一步增强全方位服务客户的能力,推动港股融资业务迈上新台阶。
  整体而言,国际业务已成为券商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中信证券表示,将继续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拓展全球客户市场,提升全球业务竞争力,充分发挥公司综合服务与平台优势,为客户提供境内外全产品服务方案。华泰证券也表示,将以跨境业务为抓手,打造全方位的综合性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体系,投行业务方面将紧跟市场动态,顺应热点项目趋势、把握政策利好机遇,积极打造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2025-04-05】
行业周报|证券指数跌-1.13%, 跑输上证指数0.86% 
【出处】本站iNews【作者】周报君

  本周行情回顾:
  2025年3月31日-2025年4月3日,上证指数跌0.28%,报3342.01点。创业板指跌2.95%,报2065.40点。深证成指跌2.28%,报10365.73点。证券指数跌-1.13%,跑输上证指数0.86%。前五大上涨个股分别为湘财股份、华西证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哈投股份。
  本周机构观点:
  **中金公司本周观点**:
  行业动态
  行业近况
  已披露上市券商2024年资本类业务总资产+7%;总收入+21%:
  1)资产规模:24年末行业金融投资类资产同比+6%/较3Q末+1%、融资类资产同比+10%/较3Q末+24%(结构详见图1),占自有资产比例分别同比+0.3ppt/+0.7ppt至63%/18%。
  2)收入贡献:行业投资收入全年同比+30%、占全年调整后总收入44%,为券商全年业绩增长核心抓手;利息净收入同比-16%(利息收入-7%/支出-5%)、占全年调整后总收入7%。
  评论
  投资业务:股债共振推升收益率;基金做市稳步发展、衍生品业务短期受限
  1)资产结构方面,24年末交易性金融资产同比+1%、债权投资及其他债权投资同比+2%、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同比+116%,其他权益工具受益高股息策略及互换便利催化实现规模高增;从主要券商交易性金融资产结构来看(见图2,股票占比19%(同比-7ppt)、债券55%(同比+11ppt)、基金14%(同比-3ppt),债券持仓高增、权益持仓规模下降,其中招商(70%)、申万(65%)、银河(63%)债券持仓占比领先。
  2)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率方面(见图3),24年债券利率中枢下行带动整体券商全年收益率普升(同比+0.8ppt至4.1%),同时股市估值修复亦阶段性放大收益率弹性(3Q24同比+2.8ppt/环比+1.2ppt至5.1%)。头部券商来看,2024年银河、东方、中信收益率领先,东方(+2.7ppt)、广发(+1.5ppt)、银河(+1.3ppt)收益率同比提升幅度较大。
  3)创新业务方面,主要券商在ETF基金、REITs基金等场内品种做市业务领域快速发展(见图4),其中中信/广发/方正做市基金数量领先;此外,衍生品业务方面,从8家场外期权一级交易商衍生工具名义本金看,规模整体有所下降、同比-5%,其中权益衍生工具受权益市场震荡及监管影响、规模同比-33%,而FICC衍生工具(包括利率、货币、商品等)规模稳健、同比+1%;广发/建投24年衍生金融工具名义本金实现正增长。
  信用业务:两融规模已现边际改善;股质业务仍处缩表周期。
  1)两融利息收入同比-13%,主受前三季度两融规模及利率下行影响,4Q两融规模同比+17%/环比+27%带动整体利息收入同比-1%/环比+17%,已现边际好转;24年十大券商融出资金市占率同比基本持平至48%,其中中信市占率保持领先优势,东方/广发/国君/华泰份额有所提升。
  2)股质利息收入同比-14%,股票质押业务规模同比-14%为主因,其中中信/银河股票质押利息收入逆势增长。
  风险
  市场波动风险、成交量大幅萎缩、政策不确定性。
  **国金证券本周观点**:
  核心观点:
  业绩表现:经纪、投资驱动Q4业绩高增+97%。1)盈利情况:已公布2024年年报的21家上市券商2024年营业收入合计3698亿元,同比+7%,归母净利润合计1139亿元,同比+15%。其中Q4单季营业收入合计1075亿元,同比+30%,归母净利润合计309亿元,同比+97%。上市券商整体年化平均ROE6.6%,环比+0.1pct,同比+0.4pct。2)业务结构:受益于9/24以来交易量扩大24Q4经纪、两融大幅提升。Q4单季合计实现经纪收入302亿元,同比+86%,占营收比重达到28%,以调整后的营收(营收-其他业务成本)作为分母测算,投资业务的真实收入贡献达到32%;投资业务受益于股债双强同比提升,Q4单季合计实现投资收入294亿元,同比+13%,占营收比重达到27%,占调整后的营收比重达到31%;Q4各项业务均有不同程度提升,Q4单季度资管/投行/利息净收入分别为98/76/86亿元,资管/投行/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8%/+4%/+42%。分业务来看,自营投资是全年业绩改善的核心原因。上市券商合计手续费类业务收入1433亿元,同比-4%;2024年经纪/投行/资管/利息/自营投资业务收入分别为770/221/361/229/1306亿元,同比分别+9%/-28%/-3%/-16%/+28%。3)资产情况:截至2024年末,21家上市券商合计总资产、净资产分别达9.2、1.7万亿元,环比上季末分别+3%、+3%,较2023年末分别+10%、+7%。剔除客户保证金的杠杆率由上年末4.26倍降至4.17倍。4)成本费用:2024年全年管理费用1742亿元,同比+1%,占营收比重较2023年-3pct至47%。券商降本增效带来行业利润率提升,2024年行业利润率由2023年的29%提升至31%。5)竞争格局:2024年头部券商业绩增速明显好于行业整体,头部前三、前五、前十名券商合计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20%/+21%/+16%,均高于上市券商整体增速(+15%)。2024年CR3、CR5分别达到44%、62%,较2020年分别+8pct、+7pct,头部券商市场份额提升明显。
  业务拆解:1)手续费业务:经纪受益于成交量放大大幅提升,资管业务韧性突显。①经纪:2024年全行业日均股基成交额1.2万亿元,同比+22%,Q4单季为2.1万亿元,同比+119%。受9/24以来市场交投活跃度大幅提升影响。②投行:受IPO严监管影响,2024年券商IPO承销额仅663亿元,同比-82%,再融资承销额2083亿元,同比-71%,合计股权承销额同比-74%,债券承销规模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提升,2024年累计承销额14.1亿元,同比+5%。③资管:2024年年初券商资管业务呈现显著结构性分化,尽管权益类产品遭遇净值回撤与管理费调降的双重挤压,但依托“固收+”产品规模扩张及指数化工具管理规模提升,资管业务收入韧性凸显。截至2024年末,券商资管规模达到5.5万亿元,较年初+3%,非货公募规模19.2万亿元,较年初+19%,权益类基金规模再次回到8万亿规模,较年初+17%。2)重资本业务:量价齐升驱动投资业务收入大增,2024年投资收益率同比+0.4pct。①信用业务:截至2024年末,全市场两融余额1.86万亿元,环比24Q3末大幅+29%,其中融资/融券余额分别为1.85万亿元/104.40亿元,分别较24Q3末+30%/+10%。2024年日均两融余额1.57万亿元,同比-2.4%。上市券商信用资产规模延续同比上升趋势,融出资金、买入返售金额资产同比+17%、-11%,较24Q3末+27%、+16%。②投资业务:量的方面,截至24年末21家上市券商自营投资规模4.89万亿元,较23年末+6%,环比Q3末+1%。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衍生金融资产分别较24Q3末-1253/-15/+986/+877/-127亿元,变动主要集中在其他债权投资以及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价的方面,24年行业投资收益率2.75%,同比+0.39pct;Q4券商板块年化投资收益率2.47%,同比+0.07pct。
  投资建议:
  股市债市大幅改善+交易量明显扩张,24Q4券商业绩高增,投资业务、经纪业务为主要增长点。展望2025年,在稳住股市的政策基调下,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相关政策出台,通过考核变更、引导长钱入市比例提升以及优化生态等多措并举,打通中长资金入市的“堵点”,有助于稳固市场信心,叠加AI投资热点涌现,市场风险偏好回升,且市场结构与投资生态有望持续优化,券商财富管理、机构业务等将受益于市场活跃、投资者结构变化,业绩有望延续改善趋势。投资主线:(1)建议关注Q1业绩超预期的券商。(2)券商并购预期增强,建议关注券商并购潜在标的机会。
  风险提示
  1)资本市场改革推进不及预期;2)权益市场极端波动风险;3)机构化进程不及预期;4)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行业新闻摘要:
  1:沪深交易所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对高频交易的监管,明确异常交易行为的监控标准。
  2:证监会发文规范A股ESG信息披露,要求458家上市公司做好准备,以提升信息透明度。
  3:三大交易所出台新规,强化量化交易的自律监管,确保市场交易秩序和公平性。
  4: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数量回暖,3月份备案数量超过1000只,量化产品占比达到40.12%。
  5:2025年4月资产配置报告指出,关税进入拉锯阶段,需关注政策后手应对。
  6:深交所本周共对71起证券异常交易行为采取自律监管措施,维护市场稳定。
  7:券商薪酬普遍下降,去年高管薪酬降幅超过三成,人均薪酬开始回暖。
  8:证监会公开征求意见,推动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提升市场活力。
  9:北交所优化再融资导向,强化投资者保护措施,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发行可转债融资。
  10:行业内对未来市场发展持乐观态度,证券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龙头公司动态:
  1、中信证券:1)市值领先但业绩掉队的中信建投!保荐项目多次被警告,投行业务骤降48%,员工薪酬降幅行业第二。2)1.8万人离开证券业,广发证券一年减员1063人,中信证券员工降薪10万。
  2、东方财富:1)头部券商“收紧钱包”:高管总薪酬最猛缩水七成,广发证券一年减员1063人。2)1.8万人离开证券业,广发证券一年减员1063人,中信证券员工降薪10万。3)东方财富陈果:做面向“AI+时代”的策略研究引领者。
  3、国泰君安:1)官宣!国泰海通新领导班子及组织架构敲定。2)市值领先但业绩掉队的中信建投!保荐项目多次被警告,投行业务骤降48%,员工薪酬降幅行业第二。3)国泰海通领导班子出炉!组织架构大范围调整。4)国泰海通名称变更手续已完成。5)头部券商“收紧钱包”:高管总薪酬最猛缩水七成,广发证券一年减员1063人。6)刚刚!国泰海通高管阵容首曝光,新组织架构已确立。7)万亿券商“航母”官宣领导班子:国泰海通14位高管亮相 设置41个总部部门。8)国泰海通,官宣领导班子。9)国泰君安委任朱健为董事长。10)“国泰君安君泓”公众号更名为“国泰海通君弘” 客户及业务迁移加速推进。11)1.8万人离开证券业,广发证券一年减员1063人,中信证券员工降薪10万。
  4、中信建投:1)市值领先但业绩掉队的中信建投!保荐项目多次被警告,投行业务骤降48%,员工薪酬降幅行业第二。2)1.8万人离开证券业,广发证券一年减员1063人,中信证券员工降薪10万。3)国联民生证券投研首秀进入行业前五 去年分仓佣金同比增超340%。4)“牛市旗手”业绩创近三年新高。
  5、招商证券:1)招商证券携手羚跃企业走进阳光电源 共探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发展新路径。2)持续助力科创企业解决融入产业链、供应链痛点,招商证券携手羚跃企业走进阳光电源。3)招商证券联合钉钉打造AI“招小聚”,荣获信通院“高质量数字化转型十大典型案例”。4)1.8万人离开证券业,广发证券一年减员1063人,中信证券员工降薪10万。5)“牛市旗手”业绩创近三年新高。
  行业涨跌幅:日期行业与大盘涨幅差值上证涨跌幅2025-03-17-1.07%0.19%2025-03-180.11%0.11%2025-03-190.20%-0.10%2025-03-20-0.21%-0.51%2025-03-21-0.35%-1.29%2025-03-24-0.50%0.15%2025-03-25-0.37%-0.00%2025-03-260.07%-0.04%2025-03-27-0.01%0.15%2025-03-280.82%-0.67%2025-03-31-1.37%-0.46%2025-04-01-0.34%0.38%2025-04-020.64%0.05%2025-04-030.23%-0.24%
  行业指数估值:日期市盈率2024-12-3183.942023-12-2959.68
  行业市值前二十个股涨跌幅:股票名称近一周涨跌幅近一月涨跌幅近一年涨跌幅中信证券-1.71%-3.36%43.35%东方财富-2.31%-2.18%75.80%国泰君安-2.11%-4.19%29.97%中信建投2.91%1.39%15.03%招商证券-0.77%-1.04%30.68%中国银河-2.72%2.69%42.18%华泰证券-8.08%-7.24%20.09%中金公司-0.58%0.00%9.02%申万宏源-2.17%-2.17%11.29%广发证券0.37%5.40%26.46%国信证券-0.86%-1.05%23.21%东方证券-3.70%-2.70%17.05%光大证券-1.21%-1.89%7.68%方正证券-1.39%-0.64%-6.56%首创证券-3.09%2.70%15.98%国联民生-2.00%-7.45%-6.43%浙商证券-2.23%-1.13%10.78%信达证券-4.50%-0.56%7.59%兴业证券-0.17%0.34%10.58%中泰证券-2.42%2.06%-1.38%
免责声明:本信息由本站提供,仅供参考,本站力求
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
准,本站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个人对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本站不担保服
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
错发生都不作担保。本站对在本站上得到的任何信息服务或交易进程不作担保。
本站提供的包括本站理财的所有文章,数据,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用户查看
或依据这些内容所进行的任何行为造成的风险和结果都自行负责,与本站无关。
			
操作说明:手指可上下、左右滑动,查看整篇文章。
    中金公司(601995)F10资料:主要是指该股的基本公开信息,包括股本、股东、财务数据、公司概况和沿革、公司公告、媒体信息等等,都可快速查到。爱股网提供的个股F10资料,每日及时同步更新,方便用户查询相关个股的详细信息。“F10”是键盘上的一个按键,股票软件默认用作股票详情的快捷键,就是你按F10键,就可以跳到该股的详细资料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