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属 陕西板块 深股通 参股新三板 融资融券 基金重仓 商业航天 尾气治理 纳米银 航母概念 5G概念 小金属概念 央国企改革 燃料电池 超导概念 通用航空 水利建设 西部大开发 核能核电 节能环保 军工
稀有金属材料的板、带、箔、丝棒、管及其深加工产品、复合材料及装备和稀贵金属等新型材料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仪器仪表、机械设备、零配件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公司经营和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商品除外);经营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自有房地产和设备的租赁;物业管理;理化检验;自有技术服务。
公司是主要从事稀有金属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新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和市场开拓,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品种齐全的稀有金属材料深加工研发生产基地,拥有钛及钛合金加工材、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稀贵金属材料、金属纤维及制品、钨钼材料及制品、稀有金属装备、钛材高端日用消费品和精密加工制造等八大业务板块,产品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环保、海洋工程、石化、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和众多国家大型项目。
稀有金属因其性能优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海洋工程等领域。稀有金属材料的生产水平和应用程度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水平。在我国当前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稀有金属材料行业迎来新的需求拉动和市场机遇。未来几年,是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航空航天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工程和船舶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为公司相关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将紧紧把握历史机遇,加紧部署,进一步健全相关产业研发及生产体系,力争在关键材料有所突破,同时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保障能力,支撑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公司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持续不断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走高端化、差异化的特色发展道路。公司联合技术研发中心不断探索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坚持推动各公司自主研发课题以及千万级潜在市场产品的开发、奖励力度,抢占市场先机;坚持推动工艺技术优化、实施小发明、小创造等五小活动以及加强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使公司在各业务领域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公司累计承担了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5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经费支持累计12亿余元;取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29个技术创新平台;目前有效授权专利362项,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46项;获国家、省部级各类奖励86项。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提升了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公司核电用控制棒、装甲用低成本钛合金板材、宽幅钛合金薄板、化工锆板、钛(银)/钢复合板、大口径薄壁管材、金属纤维及制品等系列产品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
公司持续加强关键核心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研发技术人员为突破,完善公司高层次人才“引用预育”全链条,包括研发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体系、培养体系、薪酬体系、绩效管理等体系建设,明确公司对员工的期望,牵引员工成长,最大程度激发研发技术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内训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内部培训课程体系,并逐步建起内训师队伍;继续加强有关平台建设,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完成西安市试点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具备15个国家标准的职业工种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相关技能等级自主认定的资格,并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技能提升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技能类人员的理论与实操能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积累了把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丰富经验,围绕自身产业特点,不断提高市场判断能力、强化市场营销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采取了积极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和考核奖励制度,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大力推行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积极探索新的激励模式和运营模式,引导全员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公司在业界享有良好的声誉,产品享有较高的客户认可度和品牌优势。目前公司已完成数字化平台一期建设,数据整合分析能力显著提高;正在实施的数字化平台二期MES系统建设,可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的一致和共享,提高车间的计划响应能力、订单交付能力,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实力。
2017年6月7日公告,发布了公司高管增持公司股份的公告。 西部材料披露,公司接总经理杨延庆等高管人员通知,其于6日至7日通过深交所集中竞价增持了部分股份。具体为,公司总经理杨延庆(通过配偶梁向红账户)、副总经理郑学军、副总经理杨建朝、董秘顾亮、财务负责人刘咏等各增持1万股,增持价格区间为11.36元/股至12.08元/股。 上述高管表示增持系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和长期投资价值的信心。
2017年6月2日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西安庄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6月1日与合肥荣电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销售意向合同,双方在钛及钛合金材料(含复合材料)民用产品生产销售方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据公告,针对西安庄信生产的钛制复合锅具、水具,钛及钛合金材料养生壶、电饭煲、锅具、破壁机、运动器材等钛制民用产品,合肥荣电将设立专门公司负责销售,并确定在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底前采购总金额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的相关钛制民用产品。
以20.19元/股非公开发行2500万股A股,其中战略投资者西安航天科技工业公司认购2350万股,大股东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认购150万股。以募资资金15260万元收购西部钛业公司97.78%股权,以50370万元(其中募资33234.20万元)投资年产5000吨钛材技改项目。西部钛业主营钛材的生产,加工和销售,2010年度实现净利润1129.64万元。年产5000吨钛材技改项目完成后,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含公司首发募投板带材项目),年平均税后新增利润12773万元。本次增发顺利实施后,公司的钛及钛合金材产能将达到5000吨/年,其中板材3000吨/年,锻材1000吨/年,管材1000吨/年。公司将拥有从钛锭,坯到纯钛材到钛钢复合材到各种元件设备的完整钛材加工产业链。钛材相关收入也将占到公司营业收入的主导地位。
钛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化工,环保,冶金等领域,其人均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金属之一。由于钛材的优良特性,性价比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各种领域,需求也呈现爆发性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对钛材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而大飞机项目和航天军工业大发展也将为我国钛材加工业带来长期发展机遇。从长期看,钛材加工这一朝阳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西安航天以20.19元/股的价格入主西部材料,也说明西安航天看好西部材料的雄厚的研发实力和长期发展前景。双方有望在后续的战略合作中优势互补,共同分享大飞机专项设立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公司以投资总额38413.50万元,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22800万元投资稀有难熔金属板带材生产线,预计年均税后利润5531万元,实施后产能可达2000吨,目标产量1680吨。(截至2010年末累计投入金额5.79亿元,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2011年6月。)同时,公司以自有资金1.81亿元投资稀有难熔金属板带材生产线二期建设项目。二期建设完成后,公司将新增产能16万吨/年,其中钛钢复合板1万吨/年,钢板(改轧)15万吨/年,新增加工费收入1.55亿元,年平均税后新增利润5363万元。
公司承继西北院金属复合材料,难熔金属和贵金属业务技术研发力量,完成30项研究项目,获得3项专有技术,两项863计划新材料领域课题研究,并通过863计划新材料领域办公室验收,开设高品质铌板材加工工艺研究等8项研究课题,拥有与生产稀有金属复合材料及制品,金属纤维及制品,难熔金属制品,贵金属制品等业务领域有关专利11项,专有技术十一大类,共计82项。
公司2000年12月成立时建立ISO9002质量体系,通过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复评审核,并取得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质量体系获得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认可,ISO9001质量体系涉及钨,钼,钽,铌,钛,锆,铪和贵金属加工产品,金属管件,贵金属盐类,金属纤维及纤维毡,多层金属复合网等开发,生产和服务全过程。
2012年7月,公司制订股东回报规划(2012-2014年)。未来三年内,公司采取现金、股票或者现金与股票相结合的方式分配股利。公司在实现盈利(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前提下,2012-2014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三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公司可以进行中期现金分红。
2014年7月,公司拟非向和怡兆恒、开源基金公开发行3758万股,发行价格为11.44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3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归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和怡兆恒认购3059万股,开源基金认购699万股,发行对象均以现金认购,其认购的本次发行的股票自本次发行结束之日起三十六个月内不得转让。募集资金不超过4.3亿元,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用于偿还约2亿元银行贷款,剩余部分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母公司口径资产负债率将从54.69%下降到39.26%,合并口径资产负债率将从62.06%下降到50.69%,同时每年可节约利息费用约2193万元。公司表示,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的使用,有利于改善资本结构,增强资本实力,降低偿债压力,提高公司财务抗风险能力。本次非公开发行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也有利于业务拓展及提升公司管理层的信心,实现公司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
2015年10月28日晚间公告,拟14.61元/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6437.56万股,募集资金不超过94052.71万元。同时,公司终止筹划资产重组事项。公司股票将于10月29日复牌。定增募资中,自主化核电站堆芯关键材料国产化项目拟投入35000万元,能源环保用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拟投入28000万元,通过增资取得西部新锆8.33%股权项目拟投入2836.90万元,偿还银行贷款拟投入28215.81万元。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主要投向核电、环保领域,该等领域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未来市场容量巨大,代表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用于扩大公司在该等领域的生产能力,能够提升公司的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完成对核电、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有助于公司占领行业制高点,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有效提升公司整体效益。
2018年6月28日公告,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和长期投资价值的信心,总经理杨延安(通过配偶梁向红的账户买入)、常务副总经理郑学军、副总经理杨建朝、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顾亮合计增持9万股公司股份,增持均价在6.66元/股至7.03元/股之间。
公司拥有稀有金属材料加工方面国内最先进的大宽幅、高精度、自动化程度高的热轧板材生产线和最宽的冷轧板材生产线,拥有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金属复合材料生产线,拥有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金属过滤材料生产线,拥有国内唯一的核级银合金控制棒生产线,拥有国内先进的宽幅钨钼板材轧制生产线等,而且持续关注和探寻新的更高效的制造手段。公司已形成了从熔炼、锻造、轧制、复合材料、管道管件到装备制造的较完整的加工制造产业链,各业务领域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潜力巨大。同时,公司着力推动制造手段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近几年新建的自主化核电站堆芯关键材料国产化项目、火力发电厂锅炉尾气用金属滤袋自动化生产线及精密加工生产线,逐步实现工业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