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莱沃(688682)经营分析 - 股票F10资料查询_爱股网

霍莱沃(688682)F10档案

霍莱沃(688682)经营分析 F10资料

行情走势 最新提示 公司概况 财务分析 股东研究 股本变动 投资评级 行业排名 融资融券
相关报道 经营分析 主力追踪 分红扩股 高层治理 关联个股 机构持股 股票分析 更多信息

霍莱沃 经营分析

☆经营分析☆ ◇688682 霍莱沃 更新日期:2025-11-07◇
★本栏包括 【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经营投资】【4.参股控股企业经营状况】
【1.主营业务】
    电磁测量系统业务、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相控阵产品业务、通用测试业
务。

【2.主营构成分析】
【2024年年度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软件及信息系统集成      |  25981.92|   9743.25| 37.50|       96.57|
|其他业务                |    923.17|    742.82| 80.46|        3.43|
├────────────┼─────┼─────┼───┼──────┤
|电磁测量系统业务        |  23470.31|   8144.59| 34.70|       87.23|
|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  |   2500.99|   1593.14| 63.70|        9.30|
|其他业务                |    923.17|    742.82| 80.46|        3.43|
|通用测试业务            |     10.62|      5.52| 52.02|        0.04|
├────────────┼─────┼─────┼───┼──────┤
|内销                    |  25981.92|   9743.25| 37.50|       96.57|
|其他业务                |    923.17|    742.82| 80.46|        3.43|
├────────────┼─────┼─────┼───┼──────┤
|直销                    |  25981.92|   9743.25| 37.50|       96.57|
|其他业务                |    923.17|    742.82| 80.46|        3.43|
└────────────┴─────┴─────┴───┴──────┘
【2023年年度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软件及信息系统集成      |  37610.57|  12017.93| 31.95|       95.40|
|其他业务                |   1813.11|   1323.78| 73.01|        4.60|
├────────────┼─────┼─────┼───┼──────┤
|电磁测量系统业务        |  31840.60|   9895.02| 31.08|       80.77|
|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  |   3445.80|   1846.59| 53.59|        8.74|
|通用测试业务            |   2324.17|    276.32| 11.89|        5.90|
|其他业务                |   1813.11|   1323.78| 73.01|        4.60|
├────────────┼─────┼─────┼───┼──────┤
|内销                    |  37610.57|  12017.93| 31.95|       95.40|
|其他业务                |   1813.11|   1323.78| 73.01|        4.60|
├────────────┼─────┼─────┼───┼──────┤
|直销                    |  37610.57|  12017.93| 31.95|       95.40|
|其他业务                |   1813.11|   1323.78| 73.01|        4.60|
└────────────┴─────┴─────┴───┴──────┘
【2022年年度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软件及信息系统集成      |  32548.07|  13197.95| 40.55|       96.81|
|其他业务                |   1071.90|    865.06| 80.70|        3.19|
├────────────┼─────┼─────┼───┼──────┤
|电磁测量系统业务        |  24108.78|  10014.91| 41.54|       71.71|
|通用测试业务            |   4272.62|    646.01| 15.12|       12.71|
|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  |   4166.67|   2537.03| 60.89|       12.39|
|其他业务                |   1071.90|    865.06| 80.70|        3.19|
├────────────┼─────┼─────┼───┼──────┤
|内销                    |  32540.63|  13193.02| 40.54|       96.79|
|其他业务                |   1071.90|    865.06| 80.70|        3.19|
|外销                    |      7.45|      4.93| 66.23|        0.02|
├────────────┼─────┼─────┼───┼──────┤
|直销                    |  32548.07|  13197.95| 40.55|       96.81|
|其他业务                |   1071.90|    865.06| 80.70|        3.19|
└────────────┴─────┴─────┴───┴──────┘


【3.经营投资】
     【2025-06-30】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主营业务基本情况
公司长期聚焦于电磁仿真及测量技术的自主研发及应用,致力于成为“电磁技术的
领航者”,依托自主研发的算法技术体系,根据下游行业的发展需求,构建了电磁
场仿真分析验证、电磁测量系统、相控阵产品三大业务板块,主要服务于特种、卫
星、通信、汽车等高端制造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
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立十八年来,在电磁仿真及测量领域取
得了丰富的自主研发技术成果和工程经验,代表性技术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公司曾参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高分卫星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
公司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主要由通用CAE仿真软件、设计优化软件、应用仿真
验证软件及系统构成,主要应用于系统总体论证和产品设计优化阶段。其核心作用
在于为产品研制提供物理性能仿真分析及设计优化验证,即“虚拟测量”,从而确
保产品性能并显著提升研发效率。
公司的电磁测量系统业务主要包括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即对电磁辐射的测量)、
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统(即对隐身目标电磁散射的测量)及射频测量系统等,贯穿
产品研发、生产和使用阶段等全生命周期。其核心作用在于对产品的复杂工作状态
进行优化、对电磁相关性能进行全面且精确的校准及测量,以高效地确保产品的工
作状态、性能和仿真设计结果一致。
公司运用多年积累的仿真设计、校准测量算法及工程技术经验,开展相控阵产品业
务,聚焦于小型一体化集成、低成本新体制、多模融合等适用于各类装载平台的新
型相控阵技术研发,为客户提供相控阵与天线系统等产品。相控阵产品的研制需先
通过算法完成相控阵的物理设计性能求解,快速迭代得到优化方案;优化设计后生
产的相控阵成品则必须经过校准优化测量才能实现既定技术目标,其中的关键是采
集其近/中场的辐射信号并通过算法推演出工作辐射特性,再利用算法将辐射特性
与各通道的工作状态相关联,通过校准优化逼近仿真要求。由此可见,相控阵的研
制工作高度依赖于电磁仿真设计和校准测量技术,仿真设计服务于相控阵设计阶段
,校准测量服务于相控阵生产调试阶段。
公司是业内极少数同时掌握电磁仿真设计和校准测量两类算法技术的企业,公司利
用该优势构建的上述三大业务具备高度的复用性,可以相互验证,促进技术的快速
迭代,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优势。
(二)公司所处行业情况说明
根据《国民经济分类》,公司所处行业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公司所
处的细分领域来看,公司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的所属领域主要为工业软件,公
司电磁测量系统业务的所属领域主要为电子测量。工业软件和电子测量技术均为制
造业的关键基础工具,其技术水平、自主程度对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起到至关重
要的作用。
1.工业软件行业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1)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工业软件作为产业质量的基础,切实关系产业链供应安全,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
造、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的关键。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及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
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工业软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工信部统计,2024年,我国信
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我国工业软件产品
收入为2,940亿元,同比增长7.4%。但《中国工业软件发展研究报告(2025)》指
出,我国2024年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仅占全球份额的7.6%。虽然国内工业软件在部分
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比有一定增加,但总体基础仍然较弱,真实应用产品支撑较少,
综合实力仍与国外成熟厂商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和新
型工业化的推进,软件产业尤其是工业软件领域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根据工信部
于2024年发布的《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工业软件作为更
新的重点领域,预计到2027年,完成约200万套工业软件和80万台套工业操作系统
更新换代任务。
工业软件按产品生命周期维度,可细分为研发设计类、生产制造类、经营管理类、
运维服务类等。不同于其他计算机软件的强软件属性,工业软件是工业知识的标准
化,从本质上而言是工业品,公司所处领域为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在工程知识、
核心算法、软件架构、细分领域的专业知识等维度上均有极高的行业壁垒。国外研
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由于起步较早、产品成熟、通用性更强,垄断了现阶段的国内外
市常其中,在公司所处的CAE领域,国际厂商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研发设计阶段,CAE可实现方案选型、仿真分析、性能验证、设计优化,从而进
一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助力设计方案落地,是众多工程、产品数字化
设计的必备工具。CAE具备多学科融合、专业领域细分的特点,对算法技术及数学
、物理、工业技术底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极高的要求,同时需要大量真实的应
用案例予以反馈验证,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大,成熟周期长,创新迭代快。在自
主设计、创新创造的大趋势下,CAE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电子
信息、汽车等技术前沿行业,国产CAE软件将持续加速技术迭代,市场规模的提升
具有巨大潜力。
(2)AI+CAE将为物理AI提供关键支撑
物理AI是融合物理学原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领域,被定义为下一代AI形态的核
心,其本质是通过让人工智能学习并深度融合物理学原理,构建由物理定律与数据
联合驱动的、面向复杂物理问题的智能系统,实现物理问题的算法优化、结果预测
等功能,形成物理世界与数值仿真深度虚实协同的动态闭环。AI+CAE即以人工智能
赋能工程仿真,是物理AI落地的关键载体,物理AI的核心场景(如机器人、自动驾
驶、数字孪生)均以AI+CAE技术为关键支撑。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出现与蓬勃发展为CAE软件的发展带来了一条崭新的路径。人
工智能为高阶复杂非线性问题的求解带来了极大的创新,其不再仅仅依靠人类对物
理与数学的认知或在实际工程中积累的经验知识来解决问题。人工智能的引入意味
着电磁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等物理问题的正向仿真不必完全依赖于对物理规律
的模拟,逆向设计不必完全依赖于已有理论、设计经验与试错寻优过程,而是可以
藉由人工智能对已有数据进行学习,深入挖掘其规律及特征,最终针对特定的仿真
与设计问题快速给出其可行解。
人工智能赋能CAE软件的研究在近年愈发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及企业的重视,其中
以高校为代表的研究机构着重于单点技术的突破,旨在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复杂问
题学习及求解能力增强乃至替代传统CAE软件内核;以Ansys为代表的业界巨头则致
力于AI+CAE软件的工业应用落地与生态搭建,为工程师搭建智能化的新时代设计范
式。以公司所从事的电磁CAE软件领域为例,当前学界及工业界针对人工智能赋能
电磁CAE软件的研究及工作可归纳为:采用人工智能中的各类神经网络及深度学习
模型代替传统电磁CAE软件中各仿真求解器中的部分模块或整个求解模块,例如采
用机器学习的方式加速矩阵求解、利用神经网络构建电磁仿真中的理想吸收层,乃
至通过学习大量样本直接由模型信息得出该模型的电磁特性;将已有的仿真案例及
电磁仿真结果作为训练数据供人工智能进行学习,而后针对特定问题直接以所需指
标作为输入,通过训练完毕的人工智能模型直接给出推荐的结构设计;在电磁CAE
仿真软件中集成人工智能智能电磁逆设计内核,针对专业问题(如器件选型、参考
文献等)给出专业的解答,例如AnsysGPT。由此,人工智能已被逐步纳入CAE软件
的关键发展路径,通过人工智能对CAE软件的赋能实现软件核心内核、工业应用模
式乃至用户体验的全方面提升将是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
2.电子测量行业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1)电子测量将逐步向系统级测量升级
电子测量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实现对被测对象(电子产品)的电参数进行测量,将被
测对象的实体性能、物理参数进行信息化,是工业互联、产业升级的技术基矗尤其
是在特种、卫星等领域,电子测量对电子科技产品及装备系统的研发、生产及应用
维护起到全面的技术保障作用。
电子测量领域根据产品形态可分为测量仪器和测量系统,较为简单的测试场景可通
过测量仪器实现测量;而相对复杂的测试场景,则需要构建测量系统,即将软件、
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及测量环境进行有机结合,以提供整体的测量解决方案。电子
测量是下游产品质量稳定性、性能可靠性的保障,随着电子信息产业不断深化,下
游产品复杂程度日益提升,简单的仪器仪表测量模式将逐步升级为软硬一体化的测
量系统,测量系统厂商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软件及复杂系统的开发、集成能力是测量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国产自主软件在关
键环节的应用,将大幅降低产品数据泄露的可能性、核心技术的外部依赖性,为国
家先进技术的安全保驾护航。公司下游领域的产品研发大多具有高复杂度、小批量
、多品种等特性,产品研发阶段对测量系统的开发能力要求较高,产品批量生产阶
段对测量系统的效率要求较高。以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为例,一方面,天线系统复
杂程度日益提升,如数字相控阵、共形相控阵等新体制相控阵大量涌现,以及天线
工作频段持续向高频拓展,如毫米波频段、太赫兹频段逐步商用,校准测量系统则
需相应进行定制开发;另一方面,在相控阵批量生产的背景下,校准测量系统需提
高测量效率,匹配产线快速校准测量需求。
(2)公司电子测量下游需求呈增长趋势
公司的电磁测量系统主要面向特种、卫星、通信和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上述行业需
求的持续增长及新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宽,驱动了电子测量系统市场空间的扩大。
特种领域方面,公司测量系统的主要下游,即相控阵雷达、隐身装备等将继续保持
较高的景气度。相控阵雷达较传统雷达性能优异,但成本较高。随着相关技术的发
展以及各类装备的高精尖升级,相控阵雷达在各类装载平台逐步得到广泛且深入的
应用,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的需求将相应显著增加。在研发阶段,相控阵雷达需通
过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不断对雷达的技术指标、物理参数进行测量校准,并根据测
量结果通过仿真对雷达设计进行优化。在生产阶段,每套相控阵雷达均需通过相控
阵校准测量系统进行严格的校准测量,以实现既定的设计目标。此外,相控阵等雷
达探测技术的发展势必驱动隐身装备的研制,而隐身性能验证是相关装备研发、生
产及应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效、精准地进行隐身性能测量已成为亟待解决
的技术热点问题。作为验证隐身性能的重要手段,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统的市场需
求将快速增加。
卫星领域方面,据研究机构BryceTech发布的《2024全球太空报告》,2024年全球
共进行263次轨道级火箭发射,其中商业提供商占发射活动的比例约70%;中国全年
发射次数为68次,与美国的158次相比尚有较大成长空间。随着技术进步与商业模
式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业航天具备巨大市场潜力。近年来,以低轨卫星为
代表的国内商业航天产业在政策支持力度、技术进步、产业链完善等方面都取得了
显著进展。低轨卫星的测量是确保卫星成功研发及生产的关键环节,测量需求广泛
分布于卫星产业链的各个领域,卫星有效载荷、整星及地面站等各类产品均需要高
效、精准的测量技术以确保其高可靠性,服务于低轨卫星的测量系统市场需求已呈
现快速增长态势。为满足低轨卫星的批量化快速生产要求,测量系统需具备快速高
强度、批量化测试、集中小型化、机动响应等特点,因此具备智能化系统开发能力
并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测量系统厂商在市场竞争中将更具优势。
(三)公司主要产品情况
公司业务分为电磁测量系统业务、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相控阵产品业务、通
用测试业务四大类。
公司各类业务对应的主要产品情况如下:
1.电磁测量系统业务
电子测量领域根据产品形态可分为测量仪器和测量系统,对于较为简单的测试场景
,通过仪器仪表即可实现测量;对于相对复杂的测试场景,则需要构建测量系统,
结合软件及算法技术、特定的测量方法及测量环境来实现。
公司主要面向复杂的测试测量场景,为用户提供电磁测量系统。电磁测量系统作为
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阶段不可或缺的技术保障,其精度、效率对产品研发、
生产和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电磁测量系统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相控阵
雷达的校准测量、装备隐身性能的测量、射频特性的测量等,且随着相控阵等技术
从特种领域延伸至通信、汽车等领域,测量的场景和需求亦随之拓展。公司电磁测
量系统的主要产品包括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统、射频测量系
统、5G基站天线OTA测量系统、汽车毫米波雷达测量系统等。
(1)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
相控阵校准测量即电磁辐射测量,用于对相控阵波束性能进行校准、优化及测试,
为相控阵雷达研发、生产及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校准调试与性能测试,以保障设
计性能的实现与优化。通过算法技术实现的间接测量和校准显著提升了相控阵雷达
测量及优化的精度和效率,并有效降低了成本,充分满足了高复杂度、小批量、多
品种等特征背景下的测试测量需求,并可通过大量实测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为产品
研发设计的优化提供有效支撑。
相控阵校准测量是在特定的测量环境中采集电磁场信号,利用算法转换得到相控阵
口面场分布数据,通过算法将各天线单元校准至所设计的各自最佳工作状态。具体
流程是在实验室采用合适探头通过对所研制天线产品近区电磁信号进行精确检测采
集,利用基于中/近场内推精确算法的测量软件利用该数据可以得到天线口面的电
磁场分布,校准软件对该分布与设计指标进行分析与优化迭代,从而完成对产品的
校准测量,实现产品性能状态的最优化。近年来,随着相控阵技术在各类装载平台
的持续推广和深入应用,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的市场需求持续提升,此外,随着数
字相控阵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也需要持续进行技术演进。
公司在相控阵校准测量领域的代表性技术成果经科技成果鉴定,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并在各类装载平台的相控阵雷达均已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案例及工程经验,未来有
望继续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
(2)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统
雷达散射截面测量即电磁散射测量,雷达散射截面是衡量雷达目标特性的重要参数
,可用于验证装备对雷达的隐身性能。雷达散射截面测量是隐身装备研制过程中的
关键技术保障手段,贯穿于隐身装备的全生命周期,从研制阶段的方案设计验证、
研制方案筛选,到生产阶段的部件隐身性能评估、整体隐身效果评估,再到使用维
护阶段的持续评估,高效、精准地进行隐身性能测量已成为装备研制生产中的关键
课题。在装备研制及生产阶段,雷达散射截面测量通常是在实验室环境下采用紧缩
场或近场测量方式来实现。紧缩场测量是缩小测试场地的重要方法,其利用平面波
发生器把馈源辐射的球面波转换成平面波,从而计算得到目标散射数据;近场测量
是解决大尺寸目标散射测量难题的重要方法,其利用综合平面波方法产生平面波照
射,利用探头采集目标的散射数据,通过算法转换得到远场散射数据。在出厂及后
续使用维护阶段,则会进一步引入外场条件下的动态、静态测量等方式。
随着装备隐身及反隐身、雷达探测及反探测技术的对抗发展,隐身测量已成为当前
业内的技术热点,并跟随下游装备的技术发展需求而持续演进,并迎来广阔的市场
空间。公司在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统领域拥有业内领先的技术优势及丰富的工程经
验,未来将继续紧抓市场机遇,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
(3)射频测量系统
射频测量系统用于实现射频器件功能和性能参数的自动测试、数据记录和测试结果
统计分析。子公司弘捷电子专注于系统射频特性测量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凭借自主
研发的射频测量系统软件平台以及测试数据管理软件平台,提供元器件、模块、组
件、分系统、系统级的射频特性测量系统。弘捷电子重点面向卫星有效载荷领域,
在射频微波部组件测量、微放电测量等领域拥有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随着低轨卫
星互联网建设工作的逐步开启,服务于低轨卫星有效载荷研发生产的射频测量系统
的市场需求已逐步显现,并有望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4)其他
5G基站天线OTA测量系统是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在5G通信领域的应用,该系统通过
对基站天线的辐射性能进行一致性校准优化及波束性能测试、射频空口(OTA)性
能进行测试,确保基站天线性能。公司已为中兴通讯、大唐移动等通信设备制造商
提供5G基站OTA测量系统,并持续跟进该领域市场需求。
汽车毫米波雷达测量系统是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在汽车毫米波雷达领域的应用,该
系统综合雷达多目标模拟测试及天线辐射性能测量等多种功能,从而综合验证雷达
产品性能。公司自2022年起切入汽车毫米波雷达测量系统市场,未来将持续关注并
服务于该领域的技术发展及市场需求。
2.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
该业务分类下主要包括电磁CAE仿真软件业务、半实物仿真系统业务。
(1)电磁CAE仿真软件
电磁CAE仿真软件作为工程设计中的电磁场数值计算工具,以高性能的仿真替代传
统的物理性能试验,可以显著提升产品设计研发精度,缩短设计研发周期,企业可
通过高效的实验设计、仿真数据的优化等技术以提高产品性能。CAE软件目前主要
应用于特种、卫星、通信、汽车等高端制造业,在制造业体系内有着广泛的拓展空
间。我国CAE软件市场目前的总体渗透率和国产占有率程度均较低,随着国家对CAE
等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重视程度的日益上升,以及特种领域等国家战略产业自主要
求的持续提升,以公司为代表的国产CAE软件厂商有望加速追赶国外成熟厂商。
公司长期致力于推进CAE的国产自主,并围绕电磁领域打造了覆盖仿真、设计优化
及应用验证的完整产品系列。公司的仿真软件包括通用仿真软件——三维电磁仿真
软件RDSim、专用仿真软件——天线布局仿真软件等产品;设计优化软件包括天线
设计优化软件、相控阵设计优化软件等产品;应用验证软件包括复杂电磁环境仿真
软件、天线故障诊断软件等产品。
(2)半实物仿真系统
半实物仿真是将系统的一部分以数学模型描述,并把其转化成为仿真计算模型,另
一部分以实物(或者物理模型)方式引入仿真回路的技术。半实物仿真不仅可以提高
仿真的可信性,也能够解决以往存在于系统中的许多复杂建模难题。半实物仿真系
统可广泛应用于特种、卫星、通信、汽车等领域的产品研发设计阶段。
公司目前主要面向雷达、通信、装备等领域提供半实物仿真系统,用于对客户已有
设计指标的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开展电磁波辐射性能的设计评估,验证系统的总
体指标、分系统指标在模拟真实环境中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3.相控阵产品业务
该业务分类下主要包括相控阵天线系统、阵列天线系统及多模天线系统产品。
公司凭借多年积累的相控阵仿真设计和校准测量算法技术及工程经验,逐步开展相
控阵天线系统的研制业务,并重点致力于新型相控阵等技术前沿领域的研发攻关。
近年来,我国相控阵雷达技术逐步发展,已经在全球相控阵雷达产业中占据重要地
位。随着相控阵雷达技术不断趋于成熟,其对传统机械雷达已形成逐步替代的趋势
,且各类新型装备平台的不断出现也对相控阵雷达的相关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
此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及生产需求都在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相控阵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如何在确保性能指标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其成本已成
为行业内的重要技术热点。在此背景下,通过算法技术、稀布阵、集成一体化等技
术降低相控阵成本、减小尺寸、提高集成度、扩大扫描角度,从而推动相控阵广泛
应用于各类装载平台,成为行业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
4.通用测试业务
该业务分类下的产品主要包括通用测试仪器设备或测试仪器设备集成配套控制软件
,以及测试环境搭建等业务。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主要经营业绩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215.1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68%;实现归属
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3.8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4.51%;实现扣除非经常性
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28.3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21.30%。
报告期内,商业航天等下游领域景气度提升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市场拓展机遇,公
司面向卫星领域的电磁测量系统业务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同时,公司技术团队积
极推进在手订单的交付工作,由于部分项目交付进度等原因,使得2025年上半年营
业收入同比略有下滑。此外,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AI+CAE的研发布
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电磁CAE软件的电磁辅助设计内核进行赋能。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CAE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
等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团队启动了AI+CAE的研发项目,在持续提升电磁CAE软件固有
仿真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电磁CAE软件的电磁辅助设计内核进
行赋能,开发具备增量学习能力的生成式智能电磁逆设计内核。具体而言,公司研
发团队基于已有的技术优势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挖掘,针对用户关注的实际工程
问题,在增强电磁CAE软件固有内核性能的同时引入有针对性的人工智能技术,以
此对电磁CAE软件的内核进行赋能,在持续改进电磁CAE软件仿真精度、效率、强健
性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研发具备增量学习能力的生成式智能电磁逆设计内核以
推动当前电磁仿真设计范式的进化,提升电磁产品设计及迭代效率。公司未来将长
期致力于将最新AI技术赋能CAE产品研发,从而持续提升求解器运算效率,开发具
备持续学习能力的智能辅助设计内核,最终打造以高效算法为基石、专家知识为指
引、持续学习为特征的超级智能设计与验证系统。
此外,公司研发团队对CAE产品进行了持续的研发迭代:针对三维电磁仿真软件RDS
im,提升了宽带辐射及散射问题的求解精度及求解效率,新增雷电等仿真场景,布
局扩展频域求解能力,完善精细结构、共形阵列等问题的求解能力。针对复杂电磁
环境仿真软件,完成时间与事件驱动引擎迭代优化,通过标准化协议与低延迟通道
实现相关仿真模块深度耦合,进行人在回路技术探索和fmi模型接口开发,打通多
装备数字样机信号级仿真通路;多维度场景解算上,场景建立引入高精度地理信息
生成立体场景,电波传播解算、云雨雾杂波生成、数字样机建模、天线及信号仿真
均有优化;同时优化数据流输出链路,确保数据精准导入测试系统,稳定实现毫秒
级测试与纳秒级信号生成,支持全链条测试需求。
2.电磁测量系统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测量系统技术团队积极推进在手订单的交付工作,主要集中于雷达
散射截面测量系统等复杂度较高、体量较大的项目。公司于上年度布局的测量系统
核心硬件自研及生产平台已成功从试运行阶段步入稳定量产阶段,依托该平台,报
告期内公司实现了扫描架、低散射金属测试架、高精度多自由度转台等的核心硬件
的自主研制与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提升了产品自主化程度,保障了供应链安全。
报告期内,随着商业航天领域卫星测量需求的持续释放,公司的卫星测量系统业务
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公司将应用于新兴装备隐身性能测量的紧缩场测量技术拓展
至低轨卫星测量领域,该技术通过在有限空间内精准模拟远场平面波环境,显著提
升了毫米波/太赫兹频段测量的精度与效率,有效攻克了卫星批量化生产中面临的
高精度测量与快速验证等关键问题。
此外,公司研发团队持续加大在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统、数字相控阵测量系统等高
复杂度电磁测量系统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驱动产品性能优化,如
提升灵敏度和动态范围等关键指标,以契合市场对高效、高精度测量工具的升级需
求。为应对特种领域及高端制造行业日益严苛的电磁测量要求,公司核心产品的研
发重点聚焦于智能化及高可靠性两个维度,从而为客户提供更贴合实际工程挑战的
综合解决方案。
3.相控阵产品业务
在相控阵产品业务板块,公司在报告期内持续推进多个低成本、小型化相控阵产品
的配套研制任务,并积极跟进已完成研制样机的商业化进程,重点开拓低空经济等
新兴市常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研发优势
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为本,强调核心技术自主研发,锤炼了一支以
电磁场仿真及校准测量专家为核心,集软件工程、电子通信、信号处理和机械结构
等多领域人才的成熟科研开发队伍。其中,首席技术官周建华先生多年致力于电磁
场领域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工作,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公司自主研发
了三维全波电磁仿真技术、相控阵快速设计与优化技术、散射测量技术、平面近场
多探头测量技术、多探头中场校准技术、一体化低成本稀布阵、多模复合技术等多
项核心技术,其中基于平面近场多探头测量技术、多探头中场校准技术的高精度多
通道相控阵测量系统经科技成果鉴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于公司的技术优势
,公司先后为多项国家、行业重要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并参与制定了七项已发布的
国家标准。
此外,公司积极开展研发合作,与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天线测
量技术联合实验室,与国外专家及国内知名高校专家工作团队成立了上海市专家工
作站,以提升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算法技术优势
公司开展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电磁测量系统、相控阵产品等业务的关键优势均为
算法技术。对于特种行业、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而言,快速研发高性能产品、抢
占技术前沿是首要任务。公司依托算法技术提供的电磁场仿真及测试软件和系统具
备快速精确求解的优势,能够极大提高客户设计研发及生产工作的效率,降低试错
成本。公司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根据应用环境及实践反馈持续迭代算法技术,目前
已实现在特种行业、航空航天、通信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此外,公司是行业内为
数不多的同时掌握仿真和测量两类算法技术的企业,公司可利用两类算法技术的相
互验证,一方面能验证算法本身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能实现算法的持续优
化和升级。
3.自主研发优势
公司设立以来,积极响应国家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政策,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
发展路径。在电磁测量系统领域,公司自主研发了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雷达散射
截面测量系统等产品,自主研发了系统内的软件并形成了高精度机械定位设备、专
用测量设备、实时控制器等关键硬件的研制能力,从而分别在系统、软件及部分关
键硬件层面实现了自主能力。在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领域,公司自主研发了RD
Sim三维电磁仿真软件、三维复杂电磁环境仿真软件、单元天线设计软件、阵列综
合优化软件、天线故障诊断软件等产品。在相控阵产品业务领域,公司自主研发了
多个相控阵天线系统及反射面天线系统等产品。
4.项目经验优势
公司以“嫦娥探月”工程为契机进入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市场,通过多年在电磁场
专业领域的深耕发展,公司先后参与了多个国家重要项目。2013年,嫦娥三号月球
探测器成功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公司为其测控全向天线研制、数传子系统、
测距测速敏感器的研制提供了仿真分析验证技术保障;2019年,嫦娥四号月球探测
器成功实现月球背面着陆,公司为其提供着陆器测控天线整器电性能仿真研发和中
继卫星天线仿真研发工作;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着陆并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公司承担了天线整器仿真研发设计及系统开发任务。随着相控阵技术的应用发展,
相控阵技术在卫星通信、机载雷达、舰载雷达和陆基雷达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公司先后提供多种型号雷达的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2015年,北斗二号卫星成功发
射,相控阵天线顺利进入在轨工作状态,公司为其提供相控阵天线在轨校准实施方
案,突破了校准算法关键技术,首次将相控阵天线在轨校准新技术应用于航天领域
;2016年,高分三号卫星发射入轨,公司的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使用了平面近场多
探头测量技术,实现了其大型相控阵天线方向图的高精度测试及快速评估;2020年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公司承担了北斗三号星载相控阵通道测试
、校准及可靠性验证测试等任务。
5.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成立以来,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主要客户包括中电
科、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船集团、航空工业、中国电子、中国航发、中科院下
属的多家单位以及中兴通讯、大唐移动等客户,在细分市场领域建立了较高的客户
认可度和品牌影响力。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
施
(三)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设立至今始终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围绕“专注方法与应用研发,核心技术自主
化”方针,致力于自主创新,持续开展研发,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完善知识积
累和技术迭代,形成快速和精确算法优势,积累了多项自主核心技术。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国内专利46项,软件著作权122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四、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215.1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68%;实现归属
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3.8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4.51%;实现扣除非经常性
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28.3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21.30%。公司
技术团队积极推进在手订单的交付工作,由于部分项目交付进度等原因,使得2025
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有所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及归属于上市公司
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下降则主要系报告期内营业收入下降、开展
AI+CAE研发使得研发费用增加等因素所致。
五、风险因素
(一)核心算法泄密风险
公司长期致力于电磁仿真及测量算法技术的研发,形成了三维全波电磁仿真技术、
复杂电磁环境仿真技术、一体化低成本稀布阵技术、相控阵快速设计与优化技术、
散射测量技术、平面近场多探头测量技术、多探头中场校准测量技术和微秒级实时
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从而在电磁场仿真验证、电磁测量系统、相控阵产品等产品
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公司建立了严格的保密制度,与核心技术人员均签订了竞业限
制协议。如果公司的核心算法保密信息管理不当,则存在核心算法泄密风险,将可
能对公司的研发和技术优势产生不利影响。
(二)人才流失风险
公司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经过多年
磨合,公司在技术研发和业务开展过程中积累了一批研发能力突出、项目经验丰富
的核心人员,并且相关人员均有丰富的电磁场领域科研经验,能够深入理解并服务
于客户的科研生产需求。公司与核心技术人员均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并采取股权
激励的方式稳定研发队伍。如果未来市场人才竞争激烈,公司可能会出现核心技术
人员流失的情况,将会对公司经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产品升级和技术迭代风险
公司长期聚焦于电磁场仿真及测量技术,依托自主研发的算法技术体系,主要面向
特种领域、卫星、通信、汽车等高端制造业提供电磁仿真软件、电磁测量系统及相
控阵产品。公司所处领域具有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的特征,如果公司不能持续
保持技术创新优势并及时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或新技术成果转化后不能达到客
户或市场的预期,将可能对公司的技术及产品领先性产生不利影响。
(四)收入季节性波动风险
受公司主要客户战略部署及其内部计划的影响,执行预算管理制度,即一般于上半
年进行项目预算审批,下半年组织开展验收工作。因此,公司面临收入季节性波动
的风险,收入和利润通常集中在下半年度。
(五)财务风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公司及子公司上海莱天、弘捷电子为
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如果国家调整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或公司及子公司上海莱天、弘捷电子不能继续
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或相关主体享受税收优惠的期限结束,将会对本公司经营业
绩带来不利影响。
(六)产业政策风险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特种、卫星及通信等国家战略产业。随着特种领域战略性地位
的增强,国内对雷达、通信、电子对抗等领域的投入稳步上升。同时,卫星通信、
智能驾驶以及低空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势猛,电磁仿真及测量在其中的应用场景不
断增加。如果未来国家产业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则公司的市场空间及发展前景
将可能受到影响。
(七)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近年来,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特种领域,大量市场参与者或将涌现,加剧
市场竞争。如果公司未来不能维持竞争优势,持续进行市场开拓,则可能对公司的
市场地位产生不利影响。
(八)宏观环境风险
公司产品下游领域的景气度与宏观环境高度相关,如宏观外部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
化,则可能给公司经营状况带来不利影响。

【4.参股控股企业经营状况】
【截止日期】2025-06-30
┌─────────────┬───────┬──────┬──────┐
|企业名称                  |注册资本(万元)|净利润(万元)|总资产(万元)|
├─────────────┼───────┼──────┼──────┤
|香港莱天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0.83|           -|           -|
|香港思能技术有限公司      |          0.90|           -|           -|
|霍莱沃(北京)电子系统技术有|        500.00|           -|           -|
|限公司                    |              |            |            |
|西安霍莱沃电子系统技术有限|        100.00|           -|           -|
|公司                      |              |            |            |
|西安弘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1000.00|      342.66|    13804.27|
|莱天(西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000.00|           -|           -|
|成都霍莱沃电子系统技术有限|        100.00|           -|           -|
|公司                      |              |            |            |
|弘捷空间技术(西安)有限公司|        500.00|           -|           -|
|广州安波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           -|           -|
|上海莱天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5000.00|     -646.07|    14242.39|
|上海莱天科技有限公司      |       1000.00|     -433.21|     2163.22|
└─────────────┴───────┴──────┴──────┘
免责声明:本信息由本站提供,仅供参考,本站力求
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
准,本站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个人对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本站不担保服
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
错发生都不作担保。本站对在本站上得到的任何信息服务或交易进程不作担保。
本站提供的包括本站理财的所有文章,数据,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用户查看
或依据这些内容所进行的任何行为造成的风险和结果都自行负责,与本站无关。
操作说明:手指可上下、左右滑动,查看整篇文章。
    霍莱沃(688682)F10资料:主要是指该股的基本公开信息,包括股本、股东、财务数据、公司概况和沿革、公司公告、媒体信息等等,都可快速查到。爱股网提供的个股F10资料,每日及时同步更新,方便用户查询相关个股的详细信息。“F10”是键盘上的一个按键,股票软件默认用作股票详情的快捷键,就是你按F10键,就可以跳到该股的详细资料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