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567 孚能科技 更新日期:2025-10-29◇
★本栏包括 【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经营投资】【4.参股控股企业经营状况】
【1.主营业务】
动力电池及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2025年中期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动力电池系统 | 419959.39| 51148.40| 12.18| 96.47|
|其他业务 | 15356.75| 5380.29| 35.04| 3.53|
├────────────┼─────┼─────┼───┼──────┤
|动力电池系统 | 419959.39| 51148.40| 12.18| 96.47|
|其他业务 | 15356.75| 5380.29| 35.04| 3.53|
├────────────┼─────┼─────┼───┼──────┤
|国外销售 | 363834.15| 47903.70| 13.17| 83.58|
|国内销售 | 56125.24| 3244.70| 5.78| 12.89|
|其他业务 | 15356.75| 5380.29| 35.04| 3.53|
└────────────┴─────┴─────┴───┴──────┘
【2024年年度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动力电池系统 |1133902.30| 127413.03| 11.24| 97.08|
|其他业务 | 34120.43| 4811.93| 14.10| 2.92|
|其他 | 24.14| 0.50| 2.09| 0.00|
├────────────┼─────┼─────┼───┼──────┤
|动力电池系统 |1133902.30| 127413.03| 11.24| 49.26|
|电池包 | 727303.06| 66953.40| 9.21| 31.60|
|模组 | 234857.09| 7959.80| 3.39| 10.20|
|电芯 | 171742.15| 52499.83| 30.57| 7.46|
|其他业务 | 34120.43| 4811.93| 14.10| 1.48|
|其他 | 24.14| 0.50| 2.09| 0.00|
├────────────┼─────┼─────┼───┼──────┤
|国外 | 865970.98| 118657.22| 13.70| 96.21|
|其他业务 | 34120.43| 4811.93| 14.10| 3.79|
├────────────┼─────┼─────┼───┼──────┤
|直销 |1133926.43| 127413.53| 11.24| 97.08|
|其他业务 | 34120.43| 4811.93| 14.10| 2.92|
└────────────┴─────┴─────┴───┴──────┘
【2024年中期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动力电池系统 | 671256.24| 89613.48| 13.35| 96.25|
|其他业务 | 26132.34| 4429.81| 16.95| 3.75|
|储能电池系统 | 0.88| 0.35| 40.16| 0.00|
├────────────┼─────┼─────┼───┼──────┤
|动力电池系统 | 671256.24| 89613.48| 13.35| 96.25|
|其他业务 | 26132.34| 4429.81| 16.95| 3.75|
|储能电池系统 | 0.88| 0.35| 40.16| 0.00|
├────────────┼─────┼─────┼───┼──────┤
|境外销售 | 521565.10| 85175.85| 16.33| 74.79|
|国内销售 | 149692.02| 4437.99| 2.96| 21.46|
|其他业务 | 26132.34| 4429.81| 16.95| 3.75|
└────────────┴─────┴─────┴───┴──────┘
【2023年年度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动力电池系统 |1534454.13| 92455.75| 6.03| 93.36|
|其他业务 | 100744.31| 19814.46| 19.67| 6.13|
|储能电池系统 | 8443.48| 227.70| 2.70| 0.51|
├────────────┼─────┼─────┼───┼──────┤
|动力电池系统 |1534454.13| 92455.75| 6.03| 48.28|
|电池包 | 687442.89| 16833.13| 2.45| 21.63|
|模组 | 494886.02| -27434.20| -5.54| 15.57|
|电芯 | 352125.22| 103056.81| 29.27| 11.08|
|其他业务 | 100744.31| 19814.46| 19.67| 3.17|
|储能电池系统 | 8443.48| 227.70| 2.70| 0.27|
├────────────┼─────┼─────┼───┼──────┤
|国外 | 987255.78| 125537.51| 12.72| 90.74|
|其他业务 | 100744.31| 19814.46| 19.67| 9.26|
├────────────┼─────┼─────┼───┼──────┤
|直销 |1542897.60| 92683.46| 6.01| 93.87|
|其他业务 | 100744.31| 19814.46| 19.67| 6.13|
└────────────┴─────┴─────┴───┴──────┘
【3.经营投资】
【2025-06-30】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处行业情况
(1)新能源汽车情况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整体依旧保持增长态势。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
II)发布的《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月度数据库》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
源汽车销售约877.6万辆,同比增长29%。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
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其中,纯电动销量441.5万辆,同
比增长46.2%;插电式混动销量252.1万辆,同比增长31.1%。2025年上半年,我国
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
(2)动力电池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上升,根据SNE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
5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504.4GWh,同比增长37.3%。国内市
场方面,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动
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9.6GWh,累计同比增长47.3%。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55.5G
Wh,占总装车量18.5%,累计同比下降10.8%;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244GWh,占
总装车量81.4%,累计同比增长73%。
根据SNEResearch统计,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国内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第1位,
全球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第3位。
国内市场方面,在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带动下,内需市场明显改善,国内新能源
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海外市场方面,随着国内汽车品牌出口加速与海外车企新
能源车型供给丰富,欧盟地区、土耳其等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显著。
(二)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是综合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及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
售,为国内外交通网提供绿色动力,并积极研发储能技术。公司聚焦于先进大软包
叠片电池的电芯、模组和电池包,已成为全球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之一。
公司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建成了通用度高、兼容性强的柔性制造平台,具备高镍三元
、磷酸铁锂、钠离子等多种材料体系和液态、固态等多种电池类型的商业化交付能
力。公司已成功进入国内众多知名整车品牌和eVTOL企业的供应链,技术实力雄厚
,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1、研发模式。公司秉持以技术创新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坚定自主
研发、中外结合,以公司中、美、德三地研发中心为创新主体,同时与全球科研院
所、知名企业长期战略合作,保持技术持续领先。公司研发领域覆盖了电池基础理
论研究、应用研究、前瞻性技术开发、产品技术开发、产品回收等动力电池全链条
、全周期环节。产品开发战略上以面向未来的高能量、高倍率、高安全和低成本的
固态电池为战略研发目标,适时将其中的阶段性研发成果予以转化,形成了三元、
磷酸铁锂、钠离子等产品体系。公司不仅布局了多种电极新材料、多种电池新形态
、不同领域的新产品,还将大数据、云计算、AI智能、模拟仿真等新技术应用到产
品开发和安全性能提升上,切实通过技术创新来发展新质生产力。
2、采购模式。公司采购部与研究院、质量部等组成供应商准入小组,经严格的调
查、评估与考核后,供应商可以成为公司合格供应商。每年做年度过程审核、根据
质量和交付目标进行考核并执行合格供应商清单维护。公司设有采购委员会针对大
额采购事项进行讨论、分析及评估,做出合理的采购判断,并把控所有采购支出事
项。采购部与合格供应商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技术开发协议等,达到公司
材料和设备锁价、成本最优、保供和质量性能最佳的状态。
3、生产模式。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由公司市场部门来联动各环节进行统筹
,各生产基地根据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客户具体交付时间制定每月生产计划,物控
部门根据月度计划采购相应原材料与辅助材料,生产部门根据日计划进行生产;在
制造过程中,由制造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现场服务,质量管理部门对制造过程
进行全程监督与检控。
4、销售模式。公司对客户的服务由销售、研发、生产三部门组成的交付小组构成
,小组成员从客户意向接触阶段开始深度介入,充分获取客户的真实、准确、完整
需求,确保客户的合理诉求能够得到快速响应,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和方案设计。意
向客户经过对公司走访、考察、测试、审核认证、商务谈判后,正式确定公司为其
供应商,并通过具体项目(车型项目、新业务项目)技术要求,确定供货产品、型
号、价格、质量等事项,签署框架协议、技术协议、价格协议、质量协议和保密协
议等。公司与客户建立供应合作关系后,根据客户的订单需求及签署的具体销售合
同,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相应的产品及服务。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整体情况
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主要系:第一,部分产品价格随主要原材料价
格下降而下降;第二,为保障盈利质量,公司战略倾斜优质海外客户,整体出货量
有所下降;第三,新增SPS产能仍处于爬坡期,新定点车型有待进一步形成规模效
应。
本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亏,主要系:第一,毛利率提
升:公司降本增效措施持续深化,叠加优质海外客户出货占比提升;第二,期间费
用下降:公司持续推进降本增效,期间费用有所减少;第三,汇兑收益增加:欧元
兑人民币升值,上半年汇兑收益同比增加。
(二)客户情况分析
在核心客户方面,在深化与奔驰、Siro、广汽等战略客户合作的同时,公司持续深
化与其他核心客户的合作,夯实业绩基本盘。在新客户拓展方面,公司SPS大软包
电池产品推广效果显著,陆续斩获多个SPS优质定点项目并实现规模化量产装车,
适配皮卡、SUV、轿跑、重卡等多种车型,充分验证SPS产品在多维度市尝多材料路
线和多类别车型的高适配度和强竞争力。
目前,公司SPS产品已取得广汽、吉利、江铃、三一重卡、一汽解放等多家头部客
户定点,覆盖磷酸铁锂、三元、固态电池等领域,其中部分定点项目已进入规模化
量产交付阶段,下半年公司聚焦于保障客户车型的交付,逐步提升出货水平,充分
发挥SPS产品的经济性优势,助力公司提升规模效应,促进进一步降本增效。
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公司已获得广汽、东风、三一重卡、一汽解放等整车企业客户
项目定点,并与美国某头部eVTOL客户、国内某头部飞行汽车客户、上海时的、沃
飞长空、零重力等低空经济领域客户进行深度合作,同时已与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
客户、全球头部物流无人机客户接洽需求并实现送样。公司半固态电池兼具性能与
成本优势,具备成熟商业化量产基础与多家头部客户服务经验,随着第二代半固态
电池产品量产及第三代半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推进,有望为公司持续注入新增长点。
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公司作为全固态电池领先企业,获得了多家知名新能源车企的
青睐,后续有望陆续送样,实现头部客户的率先卡位。
在储能业务领域,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
方聚焦高安全动力及储能电池技术研发、新型智慧储能产品和系统开发及应用,加
速推动储能技术成果转化与场景落地。
(三)产品研发分析
公司秉承“投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技术开发思路。截至目前,公司产
品研发取得如下进步:
(1)第二代半固态电池(330Wh/kg)将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第三代半固态电池
(400Wh/kg)引入高电导率固态电解质、快离子环技术、超高镍正极及负极材料表
面固态化技术、负极膨胀抑制技术,极大降低电解液用量,电池热稳定性及安全性
得到显著提升,当前正在进行车规级认证及产业化开发,计划于2026年量产;
(2)计划推出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采用高镍三元正极与高硅负极,能量密
度达400Wh/kg,并计划于年内交付战略客户。完成第二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开
发,采用富锂锰基/高镍三元正极与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
(3)推出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采用高能量密度、高安全设计,于年内送
样头部机器人企业;
(4)推出超快充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依托SPS超级大软包系统架构,首创五面液冷
设计(大面+双窄面+双极耳),散热效率提升4-5倍,通过冷板、排气通道与结构
件三合一深度集成,能量密度提升和减重降本效果显著。同时,采用五面封堵与底
部定向排气设计,确保单电芯级热失控不蔓延(NTP),全面支持4C至6C的超快充
平台升级需求,同时具备最大10C的扩展能力;
(5)低空经济动力电池解决方案,具备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高充放电倍率、宽
温运行、长循环寿命、高质量标准等优势,已量产的电芯产品能量密度达285Wh/kg
,实现最高大于8C长脉冲功率性能;第二代eVTOL半固态电芯即将小批量投产,能
量密度提升至320Wh/kg,快充时间缩短至15分钟,长脉冲功率高达10C;当前正有
序推进第三代eVTOL半固态及全固态电芯研发,目标能量密度达400Wh/kg。
(四)产能建设分析
国内产能方面,公司基于SPS大软包叠片无模组技术的“赣州年产30GWh新能源电池
项目(一期)”和“广州年产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一期)”项目建设稳
步推进。截至目前,上述项目均有部分产线投产并实现出货,产品良率已达较高水
平。
固态电池产能方面,公司镇江、赣州新能源、广州基地均可兼容半固态电池生产,
并同步稳步推进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以保障战略客户小批量交付,并计划
于2026年放大至GWh级别。
海外产能方面,公司合资公司Siro位于土耳其的6GWh产能已基本爬产完毕并形成稳
定大规模供货,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夯实供应基矗
(五)海外业务分析
公司过半营收来自海外客户,已与奔驰、TOGG、Mahindra Group等海外车企形成合
作,国际化程度位于行业前列。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公司2025
年上半年度动力电池出口销量位居全国第三。
合资公司Siro已在土耳其建成投产6GWh产线,当前产能爬坡已基本完成并形成稳定
大规模供货,形成对欧洲、中东、非洲业务的支持和辐射能力。此外,公司已向Si
ro派驻专业管理团队,优化组织体系,实现降本增效。
在客户拓展方面,公司进一步加强SPS产品的海外市场拓展工作,获得海外头部客
户的高度认可。
公司于2025年5月7日召开了公司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董事会换
届选举相关议案,本次董事会换届已完成。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一
致行动人通过提名并当选非独立董事人数超过公司非独立董事席位半数的方式,实
现对公司经营管理的重大影响。
公司控股股东由Farasis Energy(Asia Pacific)Limited变更为广州工业投资控
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实际控制人由YU WANG、KeithD.Kepler变更为广州市人民政
府。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深耕动力电池行业二十年,是全球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公司已经在
国际化、技术储备、先进生产等方面积聚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为:
1、高度国际化
公司起源于海外,成长壮大于国内,国际业务具有先发优势。创始团队于2002年创
办公司前身美国孚能,2009年制造基地落地国内,2018年开启全球化征程,2019年
欧洲子公司FEE正式运行,2023年土耳其生产基地投产,同年公司进军南亚、东南
亚市常公司经历了海内外多个行业周期并稳步壮大,拥有国际化和海外本土化人才
团队。公司专注发展的软包路线是海外主流产品路线之一,受海外客户高度认可,
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拓展海外业务版图。目前,公司持续保持国内前三大动力电池出
口企业的地位。
2、前沿技术储备优势
公司是全球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之一,是中国第一批实现量产三元软包动
力电池的企业。公司作为业内最早确立以三元化学体系及软包动力电池结构为动力
电池研发和产业化方向的企业之一,在市场方向把握和技术路线判断方面体现出较
强的前瞻性。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目前针对未来电池发展的方向实施多项前沿技术
开发,公司在半固态/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技术、磷酸铁锂电池技
术、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电芯技术、新化学及电化学体系储能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
技术突破,为满足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做好准备。同时,公司始终保持对
锂离子动力电池前沿研究领域的密切跟踪,能够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革新方向
。在“投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技术研发思路下,公司根据市场需求适
时将技术储备产业化,并储备了多项下一代动力电池核心技术。
3、先进生产
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迅猛,不断的技术迭代容易导致重金投入的产能落后低效,因此
公司此前对于大规模建设产能保持谨慎。2022年公司完成了全新架构的SPS电池系
统基础研发,可兼容各种电芯材料和各类电池形态,具备低成本通用生产能力,可
适应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未来技术迭代。因此公司决定启动SPS产能建设,现
已建成广州和赣州新能源两个基地,随着SPS产品出货规模扩大,新基地产能利用
率与良品率提升,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支撑公司高质量发展。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
施
(三)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自成立以来,依托国际化的研发团队和全球化的研发机制、多项前沿科研项目
的积累以及与动力电池国际知名机构的深度合作,掌握了从原材料、电芯、电池模
组、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包系统、生产工艺及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
。在报告期内,核心技术“半固态/全固态电池”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并商业化交付
多家eVTOL客户;“高安全高性能LMFP电池技术”进入量产交付;“大软包动力电
池解决方案”(SPS)实现超快充系统升级,全面支持4C至6C的超快充平台升级需
求,同时具备最大10C的扩展能力,商用车产品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三元长续航重
卡项目进入中试阶段。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耕高能量密度、超长寿命、高倍率快充能力、高安全性能、
低成本及新材料体系等核心方向研发,多项关键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性能LMFP
电池(高比例三元+LMFP掺混体系)已实现量产,第三代半固态电池进入产业化开
发阶段,长循环高载量硅负极电池、储能电池等多款重点产品推进至中试或产业化
阶段;在新型正极材料、新型负极材料(如高载量硅负极)、固态电解质(硫化物
、氧化物/聚合物复合物等体系)等领域开展广泛研究与试验,技术储备持续夯实
;SPS大软包动力电池系统完成超快充升级,通过五面液冷创新设计实现散热效率
提升4-5倍,全面支持4C至6C的超快充平台升级需求,同时具备最大10C的扩展能力
;三元长续航重卡电池系统完成样品交付,储能电池形成传统软包与金属软包双技
术路线矩阵,电池管理系统在应用拓展、电芯兼容及结构创新上均实现突破,为多
领域应用奠定坚实基矗
报告期内重大研发阶段性成果情况说明如下:
(1)全固态/半固态电池开发:第三代半固态电池技术引入了高电导率固态电解质
、快离子环修饰、活性材料表面固态化,以及负极膨胀抑制技术,能量密度提升至
400Wh/kg,该产品正处在产业化开发阶段。全固态电池布局硫化物、氧化物/聚合
物复合物体系固态电解质等多种技术路线,采用高镍正极和高硅负极/锂金属,能
量密度达400-500Wh/kg,电芯循环稳定,顺利通过针刺、剪切、热箱等安全测试,
具备电芯层级的热失控自关断能力,将率先应用于高端性能车、eVTOL、人形机器
人等领域。
(2)长循环高载量硅负极电池开发:该技术电池能量密度达350Wh/kg,具备优异
的放电倍率、快充、低温等性能,已通过国标过充、过放、热箱、短路等安全测试
,可广泛推广应用于高端性能车、eVTOL(已商业化交付海内外多家eVTOL客户,部
分搭载公司电池产品的eVTOL型号已通过FAARTCADO-311适航认证)、无人机、特种
机械等领域,为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奠定了坚实基矗
(3)SPS超快充系统升级:基于SPS大软包无模组架构,首创五面液冷设计,通过
冷板、排气通道与结构件三合一集成,实现散热效率提升4-5倍,全面支持4C至6C
超快充升级需求,同时具备最大10C的扩展能力。
(4)三元长续航重卡电池系统开发:该产品已完成样品交付,具备长寿命、大电
量、高强度、高灵活性等特点。产品循环寿命超4000圈,电量可突破1000kWh;结
构强度远超国标要求,满足重卡恶劣工况需求;可兼容不同轴距重卡车型,布置灵
活;支持兆瓦级高功率充电。
(5)储能电池产品开发:依托自主研发的大叠片工艺平台与创新型金属软包结构
技术,成功研制出超大容量的储能电芯,兼具成本优势与模块化灵活度的储能解决
方案,解决了方壳电芯鼓包下循环次数低的痛点,同时提升了软包电芯的日历寿命
,将SPS技术的长循环寿命和卓越经济性延伸至源网侧储能、工商业储能及家庭储
能等全场景应用领域,形成覆盖传统软包与金属软包双技术路线的立体化产品矩阵
。
(6)高性能LMFP电池开发:高比例三元+LMFP掺混体系电池已进入量产,该系列产
品可通过100%SOC针刺、过充、过放、外部短路等严苛安全测试,具有高安全性、
高能量密度、轻量化、长循环寿命、强温度适应性、高充放电倍率等优势,实现了
安全和性能双重跃升。
(7)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开发:应用领域拓展,针对不同场景需求,成功开发出适
配无人及载人飞行器等航空领域、商用重卡、工商业储能等领域的定制化型号,可
提供稳定高效的电池管理支持;电芯兼容性提升,系统能够适配三元半固态、磷酸
铁锂SPS大软包等多种类型电芯,实现精准可靠管理,为不同电芯技术应用提供灵
活支撑;结构设计创新,衍生出从板与模组集成、主板与高压配电盒集成等多种异
形结构,简化系统整体结构,大幅提升电池成组效率,降低装配复杂度,为规模化
应用奠定基矗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四、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入435,316.1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37.58%,亏损较上年
同期缩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196.41万元。公司期末资产、负债
均略有减少。其中,资产总额2,569,312.10万元,较期初减少3.51%,负债总额1,5
85,715.42万元,较期初减少5.14%。
五、风险因素
1、贸易政策壁垒带来的风险:受地缘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未来不排除遭遇
特定国家出口禁令或加征关税的可能性。由于公司海外收入占比较高,如发生此类
事件,则可能会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
2、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带来的风险:受动力电池行业产能过剩影响,当前新能源
汽车及动力电池行业价格竞争激烈,压制公司盈利水平。若供给收缩进度不及预期
或需求大幅减少,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则可能会对公司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造成
影响。
3、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动力电池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
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工艺的先进性。核心技术人员对于动
力电池企业保持自身的技术领先优势并进而提升自身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虽有一批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核心技术人员,但不排除核心技术人员流
失的可能性。如果未来公司发生核心技术人员流失,且人才流失的空缺无法及时弥
补,将会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研发带来不利影响。
4、降本增效不及预期的风险:当前动力电池行业价格竞争激烈,要求公司具备精
细管理和极致成本管控能力,公司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技术降本、采购降本
、制造降本、管理降本并且本报告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若公司不能进一步降本增
效,则会对公司市场拓展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5、汇率波动风险:公司外销收入过半,同时和海外客户以外币结算。如果人民币
汇率发生波动较大,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一定影响。
【4.参股控股企业经营状况】
暂无数据
免责声明:本信息由本站提供,仅供参考,本站力求
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
准,本站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个人对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本站不担保服
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
错发生都不作担保。本站对在本站上得到的任何信息服务或交易进程不作担保。
本站提供的包括本站理财的所有文章,数据,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用户查看
或依据这些内容所进行的任何行为造成的风险和结果都自行负责,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