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静 每经编辑|贺娟娟
B站上,外国网友感叹中国科技发达的视频VLOG,很多都会拿酒店机器人外卖配送作为体验和例子,视频中机器人准确无误地送餐,以及萌憨的外表和语气,引得老外直呼神奇。
前不久,酒店机器人背后的公司北京云迹科技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资本热捧的“酒店机器人第一股”,老外口中的“神奇玩意儿”迎来高光时刻。
除了上市这件事,市场津津乐道的还有创始人支涛的背景,一位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专业的女学霸。
西交大校友加IPO,两个标签合起来,再把视角拉至西安,故事似乎变得有意思起来,如果有留意最近西安拟上市的企业,会发现赴港IPO的麦科奥特、优艾智合,创始人同样来自西交大。
再把时间线拉长,近年陕西新上市企业,特别是科技类公司,多数带着西安高校的烙印,比如有西北工业大学背景的铂力特和华秦科技,西北大学实验室走出的巨子生物。
不知不觉间,在今天的陕西,尤其是西安,一场由高校主导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浪潮正席卷资本市场。
01▶
高校IPO军团
2017年,西安举办首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率先提出科技新词“硬科技”,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词。
此后,硬科技逐渐成为国家话语体系,也造就此后诸多上市公司的基因和底色,西安高校则成为硬科技IPO的“摇篮”。
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堪称IPO制造的“三驾马车”,成为陕西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的主力军。
2025年9月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夫妻王冰和王梅控制的麦科奥特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寻求在香港主板上市。
这家尚未有产品上市销售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已高达26.36亿元。
王冰曾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授,其妻子王梅仍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典型的学者创业,成为麦科奥特最鲜明的标签。
图源:优艾智合机器人9月底,由多名90后西安交通大学校友创立的优艾智合机器人公司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寻求上市。
这家工业机器人公司估值已达20.8亿元,在中国移动操作机器人行业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同月,“酒店机器人第一股”北京云迹科技在港交所敲钟,创始人支涛西安交通大学校友的身份受到资本市场热议和关注。
从铂力特到华秦科技,西工大系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同样亮眼。
铂力特2019 年作为首批科创板企业上市,是国内3D打印领域领军企业。公司创始人折生阳,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2022年3月,折生阳作为创始人的另一家公司华秦科技登陆科创板,成为“军工涂料第一股”,市值超过160亿元。
数据显示,2025年7月,西工大共有14家企业入选陕西省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其中11家为学校成果转化企业,3家为学生创新创业企业。
华秦科技上市的同年,港交所的钟声还为一家西安企业敲响。巨子生物登陆港股,成为“胶原蛋白第一股”,市值一度高达700多亿港元。
而这家企业的灵魂人物范代娣,还有着另一个身份——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可以说巨子生物是从西北大实验室走出的上市企业。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西北工业大学一家高校,2025年就有14家企业入选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这些企业大多依托学校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正在为资本市场输送新的生力军。
02▶
跨越“死亡谷”
如果城市要比拼科研家底,西安无疑有极为丰厚的科研家底。
西安拥有63所高校、3000多个科研机构,科研院所数量仅次于北京,高校数量紧随京沪之后。这里还有60多位两院院士,研发投入强度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手握富矿,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实验室里的尖端技术,如何跨越与市场之间的“死亡谷”?很长时间以来,是困扰陕西科研成果转化的难题。而高校学者、政府政策、资本的三重共振,正在打破这种困境。
过去高校的专利就像“橱窗里的宝石”,好看却拿不走,直到陕西2022年启动的科技成果转化 "三项改革",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钥匙,让实验室的“金矿”完成0到1的跃进。
这项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横向科研结余经费出资转化为核心的改革,通过 "先投后股"" 权益让渡 "等创新方式,彻底破解了科研人员" 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 "的难题。
巨子生物就是政策打通梗阻后的受益者,范代娣把类人胶原蛋白技术带出实验室,作价入股成立巨子生物,才有了后来的胶原蛋白巨头。
截至2025年6月,陕西10.8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4.2 万项完成转移转化,新成立的2597家转化企业中,近半数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
有了技术种子,得有土壤发芽,从1到10,完成商业化和产业化,则得益于政府孵化平台和环大学创新生态共同织出的“转化网”,让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距离进一步缩短。
秦创原、陕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平台,给场地给补贴,还培育技术经理人当“红娘”,专门对接高校和市场。如西安奕材的迅速成长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政策支持、产业生态构建密切相关。
图源: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高校则不再满足于 "输出技术",而是成为科技创业的 "全链条操盘手"。
西安交大创新港国际创投小镇,构建了 "概念验证-技术转移-创投基金-交易平台-孵化器" 的完整体系。不仅吸引了IDG、红杉资本等308家金融机构入驻,更设立深交所科交中心服务窗口,让科研成果直接对接资本市场。
西北工业大学则走出了 "成果孵化-产业集群-资本反哺" 的特色路径,通过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投早投小"。
硬科技创业烧钱如烧纸,没有资本托底走不到IPO,西安科技创新型企业能走到IPO,少不了陕西的“耐心资本”生态。
校友基金成为早期创业的 "第一笔资金" 来源。西安交大1896基金管理规模达7亿元,专注于校友创业项目的种子轮和天使轮投资,凭借对高校技术的 "看得懂" 优势,精准赋能硬科技项目。
类似的资本抱团在西工大校友圈同样盛行,校友折生阳不仅自身创办两家上市公司,更通过资本纽带带动一批校友企业成长。
市场化 "耐心资本" 西高投、长安汇通等本地资本当“领路人”,坚持 "10年磨一剑",陪伴企业走过艰难的成长期,同时吸引高瓴、深创投等外来资金跟进。政府引导基金通过 "共担风险、不干涉市场" 的原则,撬动社会资本投向硬科技领域。
典型如最新上市的西安奕材,其融资从西高投的天使轮重仓,到 IDG、中信证券的B轮跟进,再到大基金二期的C轮加持,近60家机构砸了100 多亿。
截至 2024 年底,陕西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速分别达 43.69% 和 39.30%,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4120 亿元,数据背后正是资本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03▶
3.0可复制模式
当高校背景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一个 "创业-上市-反哺" 的生态闭环正式形成。
华秦科技上市后向西北工业大学大额捐款,用于支持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西安交大则通过创新港小镇的股权交易平台,让校友企业的成长红利反哺高校发展基金。
这种反哺不仅限于资金,上市企业成为高校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平台,铂力特、优艾智合等公司常年吸纳母校毕业生,形成 "培养-就业-创业" 的人才循环。
更重要的是,成功上市的企业为后续创业者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样本,西工大校友创办的因诺科技、泛锐熠辉等企业,都在复制铂力特的产业化经验。
同时,产业集群效应也在加速显现。围绕高校优势学科,西安已形成空天动力、光子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硬科技产业集群。
图源:西安发布事实上,西安高校批量制造 IPO 的现象,绝非偶然的政策红利或资本炒作,而是科教资源、制度创新与市场需求深度耦合的必然结果。
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国产学研融合进入"3.0 时代"。与过去 "技术转让"的1.0 模式、"校企合作"的 2.0模式不同,西安的实践构建了 "高校操盘、政府护航、资本赋能、产业闭环" 的3.0模式,让高校从科技成果的供给方,转变为创新生态的主导者。
这种模式正在破解长期存在的 "科技-产业-金融" 脱节难题,为科教大省向创新强省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同时,这也验证了硬科技创业的"耐心生长"逻辑。高校背景企业多聚焦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等硬核领域,技术成熟周期长、商业化难度大,但一旦突破就能形成壁垒。
陕西通过 "三项改革" 提供制度耐心,校友基金和市场化资本、政府引导基金提供资本耐心,最终让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实现价值爆发,这种“耐心”逻辑,为硬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更有价值的是,这或许亦是区域经济转型的核心密码。对于拥有丰富科教资源的中西部地区而言,西安的实践证明,无需盲目追逐新兴产业风口,而是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激活本土科研潜力,培育具有内生增长动力的产业集群。
2024年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72.2%,居全国第10位;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为86.63%,居全国第4位,正是这种转型成效的直接体现。
西安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技术遇上资本,当耐心遇上硬核,就能催生强大的新质生产力。而这股由西安高校主导的科技创新浪潮,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