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某道事故:
第一层逻辑,中短期氯虫胺紧缺涨价。等K胺原料解决,原规划产能将量产,严重过剩。
第二层逻辑,K胺稀缺,这是最强逻辑。涉及联化在专利到期前后的长协价变化度、闲置产能及当前协议外数量。涉及广康安全评测证尚未办理,涉及辉隆规划。对联化,专利到期后尽管需考虑会让利长期绑定大客户,但后期与富实美议价互赢空间仍大,尤其闲置产能利用,预期够大。对广康,有人说等量产时黄花菜都凉了,有人说事故会让办证要求更严而影响时间,非也,氯虫胺对农业太重用了,这才是关键。当然,减恃很烦。对辉隆,有人说仅规划,八字还没一撇,非也,诸证办理才是核心难点,其已办了一些证,不比广康预期差。
第三层逻辑,生产K胺经历的硝化反应乃高危,设备用反应釜易爆,先进的微通道被推广。注意,仅是个别省或危险等级高的才被强制,只能属中等逻辑,可能只有补涨想象,大涨则需视后期强制力度。题外话,发生事故的某道有微通道专利,其母公司微通道技术一流,难道仅是迎检摆设,平时未用?!
笫四层逻辑。生产K胺所需中间体。普遍认为利好2-硝基-N,3-二甲基苯甲酰胺,其实这是利空啊,K胺比事故前产能减少,中间体无论如何是减量!何况内蒙中和新材料新增年5千吨产能。但对2-氨基-N,3一甲基苯甲酰胺这个中间体却是大利好,与其说它是中间体,不如说是硝化工艺。因2硝基3x经加氢、还原反应生成2氨3某,这是高危工艺,是K胺命门!网上普传某咨询公司报告的华昌化工等生产这玩意,也传贝斯美稍改造现有技术能生产它,需鉴定真假及市占率等,不太容易找出中意标的物。羲和化工推进年产3千吨,但未上市。这量级应作为后期K胺紧缺度考量的因素。联化科技(SZ002250)广康生化(SZ300804)辉隆股份(SZ002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