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76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近万家网点的汇丰银行,2002年将自己的战略定位为「the world’s local bank」。虽然在中文宣传册上的翻译是「环球金融,地方智慧」,但是在四个英文单词背后,掩藏不住汇丰来自英伦三岛的谜之自信——要做银行界的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银行」诞生于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作为英国人的殖民镰刀,汇丰在收割清政府的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至于一百多年后仍不断有人评价其「百年恶行,罄竹难书」。
历史的车轮轰隆碾过,曾经在近代中国经济史上特权傍身的「洋买办」,如今已沦为美国的「马前卒」。汇丰银行由盛而衰,映射的是全球金融话语权的更迭。作为前霸主的收割工具,汇丰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如今忙着全球收割的已非大不列颠,而是灯塔之国美利坚。
据英国《电讯报》报道,今年6月,汇丰银行董事长马克·塔克曾向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顾问私下就华为在英国的5G生意诉苦,间接替华为说情。
孟晚舟事件中不择手段讨好美国,事成之后又担忧中国「报复」,曾经不可一世的汇丰银行,如今变成两面三刀的政治掮客,日落西山已成定势。
回顾汇丰的百年历史,再看汇丰的今日之势,它的一切作为并没有超出剧本之外。
1
鸦片贩子修成正果
汇丰银行的发家史,几乎是中国近代金融主权的沦陷史。官方描述中的汇丰银行全名为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英文缩写为HSBC,中文直译为「香港和上海汇理」。
从史实的角度解读「香港和上海汇理」,能品出不一样的滋味。
19世纪60年代初,大英轮船公司驻香港的业务总监托马斯·苏石兰洞悉了一个致富机会:富裕而孱弱的清政府嗷嗷待宰,须赶紧建立一家总部在中国的英国银行来操纵运作。在香港著名律师波拉德的撮合下,苏石兰拜访怡和、和记、太古、仁记、新旗昌、老沙逊等14家洋行,游说他们共同出资成立银行。
这些如今听上去港味十足的洋行当时是干什么的呢?——几乎全是鸦片贩子。其中属怡和洋行戏份最多,其创始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马地臣为保护其鸦片贸易,一直竭力鼓动英国对中国发起鸦片战争。1830年,渣甸纠集在华的英国商人47人,联名向英国议会上书,要求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派兵占领中国沿海,以「方便对华贸易」。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期,怡和洋行成立的海上武装肆无忌惮到在南澳与清军砍杀。林则徐在广州缴获的两万余箱鸦片,有七千出自怡和。
气急败坏逃回伦敦的渣甸,向英国政府力陈对华出兵主张和作战方案,提供大量情报信息,分析中国军事尤其是海军的缺陷。他还找到自己爱丁堡大学的校友、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亨利·帕默斯顿勋爵拍胸脯表示:英国打败中国只需几周时间而已。
1840年6月,如渣甸所愿,英国终于发动了鸦片战争,40余艘舰船组成的舰队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清政府随后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成为近代屈辱史的开端。始作俑者渣甸和马地臣则带着32万英镑的巨款衣锦还乡。
英国人占领香港后,鸦片贩子渣甸摇身变为英国国会议员,把鸦片走私总部迁移到香港,以极低廉的价格获得铜锣湾地块,并在避风塘岸边建了一座威风的「怡和午炮」。这座炮台今日已成为香港知名的观光景点。
在香港站稳脚跟后,怡和把目光又瞄向了上海,勒索土地,谋筹租界。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获得上海英租界天子第一号土地登记证,即上海外滩27号。
20年后的1865年,怡和洋行与新旗昌洋行、太古洋行、老沙逊洋行等14家外资银行,共同出资500万港币,联合成立一家英国银行——香港和上海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