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财经新闻 > 正文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如何理解?

时间:2021-04-06 04:24:41

  创新放在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把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并明确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纲要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同时,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

  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解读:“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十四五”规划从一开始讨论时就将创新放在了首位,此后这个结构一直没有变过。这是因为,无论从发展理念看,还是从发展阶段,还是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都需要把创新放到核心地位。

  他指出,一方面,创新是新时期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代表着中国发展的方向和世界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中国正从“跟跑”的发展阶段,走向“并跑”、甚至“领跑”的阶段,这也要求从跟随走向创新引领。

  更重要的是,从中国面临的问题看,无论是价值链低端锁定问题,还是产业链安全、技术安全等“卡脖子”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必须把创新放在第一位。

  聚焦实体经济

  纲要把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打造“制造强国”放到了更重要的地位。

  在具体要求上,中国将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

  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

  中国将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

  中国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十四五”时期,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解读:黄群慧指出,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疫情发生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重构,中国在很多基层关键领域还存在诸多“卡脖子”的短板。

  比如,不少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原材料、关键工艺等方面存在着基础不牢的问题。这使得中国更加重视实体经济领域,尤其是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应当看到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一味强调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并视其为经济转型升级的表现,很多地区“去制造业”很明显。

  黄群慧介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概在27%左右,近年来这一数字出现了快速的下滑趋势。2010年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是40%,2017年降到33.9%,如今已降到30%以下。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19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4.5%,比2005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而反观欧美各国,却大都在推动“再工业化”。

  他指出,服务业占比上升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国服务业的效率不高,中国存在明显的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现象。效率低下的服务业占比迅速提高、效率相对高的工业占比迅速下降,必然导致整体经济增速下滑,从而出现三次产业占比上升、效率反而下降的现象。

  中国应警惕服务业比例过快上升和实体经济比例过快下降,以及由此而来的结构“转型”但却未“升级”的情况。

  因而,纲要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并取消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这一目标。

标签阅读:

上一篇:深交所主板中小板合并明日正式实施 创业板发展火速

下一篇:清明返程高峰来了 清明假期旅游收入271.68亿元

财经新闻相关信息